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观察|能源转型,一场必须打赢的多维攻坚战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8 16:43

——第七届未来能源大会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者 冯聪聪

  从全球能源互联建,到电-氢-碳耦合系统的提出,从光伏、储能、氢能技术的突破,到能源系统协同与国际合作的推进,第七届未来能源大会传递出明确信号——未来能源已不再遥远,它正以惊人的速度从理念走向产业现实,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中国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也愈发清晰,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更是技术突破、产业协同与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与引领者——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储能、氢能技术不断成熟,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共同推动能源系统朝着终端化、规模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能源转型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关乎产业链整合、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与国际合作的系统工程。中国正通过构建自主可控的能源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推动本土产业优势转化为全球影响力。

  从技术单点突破到系统整体协同

  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已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的迭代,而是源于技术的持续突破与整个能源系统能力的协同演进。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到氢能、储能等新兴技术的成熟,再到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能源行业正在从“单一技术迭代”迈向“系统融合共生”,其中,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推动这一深刻变革的核心引擎。

  在这一宏大进程中,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过去十五年,风电与光伏成本戏剧性下降了近90%,光伏度电成本最低至0.03元/千瓦时,储能系统成本也在五年内接近腰斩。成本的急剧下降使得商业模型发生根本改变,正如中金公司原总裁朱云来所测算,“光储一体化”系统在经济性上已逐渐具备替代传统火电的条件,标志着绿色能源正式步入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能源发展将重点围绕终端化、规模化与智能化三大趋势展开。协鑫集团副董事长费智分享的技术突破印证了这一方向:其颗粒硅产品生产能耗降至行业平均的四分之一,1.2米*2.4米的钙钛矿光伏组件转换效率达25.91%,这些“硬科技”的进步清晰地预示,光伏发电的成本曲线仍将持续下行。

  然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也带来了如何确保电力系统稳定可靠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储能技术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国际燃气联盟副主席李雅兰指出,当前储能多局限于小时级应用,未来必须向“季节性、大规模、商业化”的方向实现突破。

  李雅兰同时强调,在长时储能技术成熟之前,灵活、清洁的天然气发电仍将是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佳伙伴”。当前中国气电占比仅3.2%,远低于全球平均的22%,因此,适度提升气电比例与加速大规模储能发展,被视作保障电力系统韧性的现实且必要的双轨路径。

  除了储能,绿氢作为另一项关键的支撑技术,其价值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一种长时储能介质,更是工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的绿色燃料。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为我们描绘了清晰的成本下降路径:当电低于0.2元/千瓦时,绿氢成本可与传统天然气制氢抗衡;若电价进一步下探至0.1元以下,绿氢成将进入10元/公斤区间,从而引爆大规模商业化替代。

  先进技术的落地离不开高度智能的“神经系统”来协同优化,因此,构建一个“数智化坚强电网”已成为行业共识。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电网,将极大提升系统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韧性、适应多元负荷的调节柔性。

  与此同时,加强跨国电网互联与国际电力市场建设,将能在更广范围内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完成从技术单点突破到系统融合创新的闭环。

  从本土产业集聚到全球规则塑造

  能源转型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项关乎产业链、政策、资金与全球治理的复杂系统工程。面对这一历史性任务,任何单一国家或企业都难以独自承担,正如

  国际能源署名誉执行董事田中伸男所指出的,合作是应对挑战的根本路径。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在产业链层面实现深度协同。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强调,必须打破行业壁垒,推动“产学研用金”多方融合,构建起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能源产业链。他呼吁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良性闭环,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这一点在地方实践中已得到有力印证——以苏州为例,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介绍,当地通过打造覆盖光伏、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领域的“6+1”新能源产业体系,在2024年全市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8200亿元,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能源转型的本质也决定了其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合作。田中伸男呼吁中国加入国际能源署,并共同构建“东北亚清洁能源平台”,通过跨国电网互联与联合开发海上风电,推动区域能源合作。

  然而,目前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李雅兰指出,以国际燃气联盟为例,中国主办旗舰会议的次数仅占3%,远低于美国的18%,她倡议,中国企业和机构更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与资源整合能力。

  在支持转型的关键要素中,资金投入居于核心位置。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邹骥透露,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虽已突破2万亿美元,但要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的目标,每年仍需新增约5000亿美元投资。

  对此,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辛保安指出,应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与国际资金共同投入,尤其应注重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与技术转移。

  这一系列宏观趋势正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战略与实践。协鑫集团的“技术+人才+设备+投资”四轮驱动的出海模式,推动颗粒硅、钙钛矿等领先技术走向世界。费智强调,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形成显著的成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未来应更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项目合作,将本土竞争力转化为全球影响力。

  未来能源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正在推进的现实。在这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行者。从技术路径的清晰勾勒,到协同机制的深入探讨,从企业创新的硬核突破,到国际合作的务实推进,中国能源人正以开放、务实、创新的姿态,迈向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未来。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