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观察丨协同创新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4 15:24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氢能高质量发展分论坛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李东海

  金秋十月,太湖之滨思想激荡。10月23日,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氢能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江苏苏州举行,来自国家能源主管部门负责人、院士专家、产业链企业代表以及国际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氢能产业技术攻坚、场景拓展、产业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这场高规格的行业对话,不仅系统梳理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成就,更清晰呈现出氢能产业从政策引导向市场驱动转型、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应用跨越的实践路径。

  政策领航:全链条制度保障筑牢发展根基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精准引领。

  当前,中国已构建起覆盖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从国家立法到地方实践,从标准制定到试点推进,全方位为氢能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占比超50%,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这些成绩既为世界氢能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表示,我国在全球氢能互利合作中不断锤炼“硬核实力”,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

  面向十五五”,政策接续发力的方向更加清晰。刘德顺强调,国家能源局将持续强化氢能产业政策引导、试点示范和国际合作,推动氢能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为能源革命注入持久动力。

  技术攻坚:全链条创新突破激活核心动能

  技术创新是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当前,中国氢能产业正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全链条协同创新的新阶段,在制氢、储运、应用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不断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在制氢环节,可再生能源制氢成为核心方向。新疆库车、宁夏宁东等一批规模化绿氢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实现了“绿电制氢—储运—利用”全流程贯通。

  “全球已有超60个国家公布氢能战略,主要经济体规划2030年可再生氢规模超5000万吨,绿色氢能正加速在工业、化工和交通领域落地应用。”国家能源集团副总经理闫国春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已达20万吨,氢能关键装备和氢基绿色能源产品加速“出海”,为全球碳减排注入中国动能。

  在储运环节方面,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有效破解了氢能远距离输送难题。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中国目前以20兆帕气氢长管拖车运输为主,同时启了动30兆帕气氢管束车、液氢和管网的试点示范,乌兰察布—燕山石化、内蒙古达茂旗至包头市区等输氢管道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彭苏萍指出,面对氢能存储难、液化成本高的突出问题,全球氢能产业正向绿氨、绿色甲醇等“泛氢”能源方向发展,建议深入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制氢规模化接入电网影响研究,促进氢能与电网友好互动、协同发展。

  生态共筑:多维度协同发力拓宽发展空间

  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分论坛上,“协同”成为高频词汇。记者注意到,从国内联动到国际合作,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国内层面,中央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在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

  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刘玮聚焦海洋氢能潜力,建议加速开发适配海洋环境的模块化装备,建设海上氢能综合试验场,助力全球绿色航运走廊落地;国家电投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玉峰介绍,集团深耕绿氢、绿色甲醇与合成氨、航油三大产品线,建成多个全球规模级标杆项目,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积累宝贵实践经验;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监吴韶华披露核心材料研发突破,已建成电解水制氢专用及高性能气体扩散层等核心材料规模化生产线,为产业链自主可控筑牢根基。

  国际层面,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知识、政策与金融中心代理主任乌蒂·科利尔全面分析全球绿氢发展态势与能源转型路径,为中外氢能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部氢能主管威廉·奈特表示,英国政府已将氢能作为能源变革的关键抓手,为能源基础设施带来韧性、灵活性和成本节约。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