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16 13:58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李东海
“负电价”又出现,这一次的主角是天府之国——四川,而且是“全天候”。9月20日、21日两日,当地实时均价分别跌至-48.74元/兆瓦时、-49.26元/兆瓦时,触底(9月9日,四川省启动电力现货市场的结算试运行,《四川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实施细则(V2.0)》设定出清价格区间[-50,800]元/兆瓦时)-50元/兆瓦时的累计时长达45小时。
这一现象究竟是市场“失灵”还是电力市场改革进程中的有效信号?发电企业真的愿意“赔钱发电”?用户果真可以“买电赚钱”?而更多百姓关注的是,“负电价”是否意味着我们用电会更便宜?
供需失衡是主因,多地案例印证市场规律
业内专家表示,负电价的出现,本质是电力市场供需关系的真实映射,供需结构性失衡是主要原因。四川的情况尤为典型:作为水电大省,水电装机占比73%。2025年9月,水电上网量同比飙升34.7%,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上网量更是同比增长28.7%,供给端可谓“火力全开”。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9月气温下降让四川的居民及工商业制冷用电锐减,经济结构调整又使工业用电增速放缓,网供用电同比下降18.1%。一边是电力供给“爆棚”,一边是用电需求“降温”,“负电价”自然随之而来。
记者梳理发现,此前,山东、浙江出现负电价同样是因为供需不平衡。2023年“五一”,山东现货市场连续21小时负电价;2025年春节,浙江也连续两日出现-200元/兆瓦时的电价。2023年山东“五一”假期,全网用电负荷骤降19%,而新能源装机占比达43%,大量的新能源涌入市场。2025年春节期间,浙江工商业负荷骤降30%,而全省新能源装机却猛增至5682万千瓦。
供需天平失衡下,“负电价”是意料中的必然结果。
不止于国内,国外的“负电价”更是老生常谈。2024年,德国全年负电价时间长达468小时,占比达5%;同年,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负价时长也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
对于频繁出现的“负电价”现象,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明确表示:“负电价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现货市场实时供需变化的真实反映。”负电价看似“反常”,实则是电力市场的“信号灯”,其带来的行业影响颇具积极意义。
对发电企业而言,虽然现货市场出现负电价,并不等同于“亏钱发电”。新能源企业享有补贴与机制电价等场外保障,煤电企业则有容量电价和中长期合约作为风险缓冲。因此,发电企业仍能实现正电价结算,不会出现“付费发电”。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现象的存在,倒逼着发电企业主动求变:新能源企业通过配套储能,在负电价时充电、高电价时放电;燃煤机组加速向灵活性电源转型,提升调峰能力。
对整个行业来说,负电价激活了“供需互动”的良性循环。工商业用户主动调整用电节奏,通过“削峰填谷”降低成本,同时缓解电网压力,让电力资源得到更优配置。
短期理性看待,高频次出现靠机制“破局”
就百姓普遍关注的“负电价”是否会影响到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的热点话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表示,现行电价体系下,居民用电价格执行目录销售电价,与现货市场价格不挂钩,无论市场电价如何波动,居民日常生活用电成本都“稳如泰山”,既不会“买电赚钱”,更不会额外加价。
业内专家提醒,负电价虽是电力市场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若长期高频次出现则需警惕。若高频次、长周期出现负电价,可能意味着新能源发展与系统调节能力不匹配、需求侧响应机制不完善等结构性问题,需及时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优化化解。
对于频频露头的“负电价”,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也在不断探索“解题思路”。在机制建设上,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提出,各地要科学确定存量与增量项目机制电量电价,保持存量项目平稳运营的同时,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让企业能够有合理稳定的预期。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许传博则建议,一是推动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企业自愿配置储能,适时发展长时储能,将负电价时段的新能源电力转移至高价时段发出;二是加快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电解制氢等需求侧调节资源的建设,激励可调负荷在负电价时段主动消纳电力;三是加强跨省区电网互联互通,提升省间电力输送能力,并充分发挥省间电力现货市场作用,解决当前“家里水满了,排水管却不够粗”的送出瓶颈;四是完善市场治理机制,可借鉴国外经验,对负电价持续时间超过一定小时的情形下,暂停对新能源补贴发放,以降低负电价的发生频率。
总而言之,电力市场化改革如同航船,“负电价”不过是前行中的“小浪花”。它既暴露了供需匹配的短期矛盾,更释放了推动行业转型的积极信号。只要我们理性看待、精准施策,通过完善机制、技术创新、优化布局打好“组合拳”,负电价从“供需失衡信号”真正转化为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系统效率的重要工具。电力市场这艘航船也就能在波动中稳健航行,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