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9-25 15:17
苗中泉 毛吉康 菅泳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双碳”承诺是作为新兴大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担当,将不得不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这不啻于引发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的“自我革命”。五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不仅兑现了承诺,更在全球“双碳”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为推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国推进“双碳”实践
取得的成就
构建了一系列紧密协同、相互配合、日趋完善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上,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纲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总体部署,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矩阵,构建了立体、严密的“1+N”制度体系。市场机制上,以《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的发布为重要节点,逐步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碳定价和资源配置机制,开启了建立和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历史大幕。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绿色金融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多部门协调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成为推进“双碳”转型的重要资金保障。聚焦能源电力领域,以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为基本导向的改革举措接连出台,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探索绿电直连模式,建立适应新能源大发展的市场体系,等等。这些改革措施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双碳”政策格局,也成为我国“先立后破”地稳妥实现“双碳”目标的制度保障。
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在能源年消费总量从49.8亿吨标准煤增加到59.6亿吨标准煤的前提下,煤炭年消费比重从接近57%,下降到大约53%;与之相对应,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消费占比从大约23%上升至接近29%。电力领域的变化尤其显著。发电装机从22亿千瓦扩张至37亿千瓦,煤电装机占比从略低于50%下降至46%,煤电维持许久的发电主体地位出现明显变化。新增发电装机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接近七成。对我国这样的经济体量和能源消费规模而言,这些数据的变化,意味着过去五年新增的能源消费需求,绝大部分都由清洁能源满足。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动,都映射着我国扎实推进能源清洁转型的坚定步伐。
产业调整和升级成效显著。短短数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光伏产业链、风电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力电池产业链,在这些事关全球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领域,得益于一系列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众多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产业工人的勤勉拼搏,我国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奋力跃升至中高端,攻克了相关领域最前沿的技术难题,建设了全球最强大的产业能力,一举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开拓者,不仅有力支撑国内清洁转型,而且成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当之无愧的核心引擎。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4%,较2020年增长1.3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则是电解铝、水泥、钢铁、煤炭等传统高耗能行业中的落后产能持续出清。一升一降,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明显提升,基本实现推进“双碳”与发展转型的有机统一。
我国“双碳”实践
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
大大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繁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主要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双碳”承诺并非来自任何外在的压力,但却有效地激励了其他国家在推进“双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目前,全球超过150个国家提出了与碳中和、碳达峰相关的时间路线图,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方面,从科学认识上升到了政治共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双碳”方面以卓有成效的行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为其他经济体在加快发展、确保能源公平与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机均衡,提供了重要借鉴。
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全球绿色经济产业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双碳”的本质就是将人类经济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主要由高碳结构的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驱动、产生巨大生态恶果的发展,转变为主要由科技创新驱动、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把传统的发展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吸纳进发展的全过程并予以有机消化。我国“双碳”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有助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所设定的目标的落实,而且通过提供具有内在可持续性的优质产能,帮助其他国家从中受益,加速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壮大。某种程度上,正是在中国规模庞大的清洁能源产能基础上,全球绿色经济的关键技术——无论是光伏硅片的高效转化技术,还是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技术——其产业化成本才有了令人吃惊的下降。全球绿色经济由此才能更加快速地靠近有望大规模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经济的历史“奇点”。我国的“双碳”实践以示范性的力量和无可辩驳的成效,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绿色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有效促进全球绿色发展的国际合作与技术扩散。我国的“双碳”实践和绿色发展绝非顾影自怜,而是与促进全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2021年,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中提到,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我国在加快推进自身“双碳”实践的同时,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国际对话与治理,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多元化绿色合作平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多边机制中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成为世界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领导者。我国坚持开放、合作的思维,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技术转移、产能合作等方式,帮助沙特阿拉伯等传统能源国家建设绿色产业体系,以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出海的方式在非洲欠发达地区的土地上建成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绿色矿区、绿色电厂,不仅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发展,而且通过项目本地化管理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培养了一大批当地的项目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带动我国特色的相关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国际扩散。
尽管成效显著,但应注意,我国的“双碳”进程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不确定性持续增加。国内,与绿色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改革持续深入,越发进入“深水区”,相关行业、阶层的利益调整与分化不可避免。国外,大国竞争持续加剧,绿色转型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战场,绿色产业的泛安全化、武器化事件层出不穷。若干国家和地区的“绿色保护主义”“绿色民族主义”再起波澜,蓄意遏阻中国经济产业优势。此外,能源危机、国际供应链安全问题,以及关键技术脱钩断链等风险,为中国的“双碳”前景平添复杂性。
回首过去,从承诺到行动、从规划到现实,我国用发展实践证明了绿色转型的可行性,用实际成果向全世界诠释了何谓中国的时代担当,实现了从全球“双碳”的“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我国的“双碳”进程,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勇担全球责任的生动写照,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构成。展望未来,我国的“双碳”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驱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实现自身清洁转型的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