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9-25 15:17
杨永明
当传统产业的规模红利渐次消退,产能过剩与低碳约束形成双重挤压,开辟新的价值赛道,成为破解行业增长瓶颈的必然选择,对于此时此刻的炼油产业,尤为如此。
2024年以来,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压缩燃油车市场空间、LNG重卡加速发展替代柴油重卡,占国内石油消费六成以上的交通运输用油迎来关键转折点。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旗下智库发布的报告均显示,我国成品油消费量2024年出现下滑,进入减量发展阶段。油市风雨中,成品油消费达峰的历史拐点已然显现。
成品油市场的变化与炼油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成品油内需萎缩等因素影响,2024年我国炼厂平均开工率74.9%,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全行业炼油毛利润降至70元/吨,而2022年和2023年的毛利润分别为290元/吨、360元/吨。经历了利润的历史低点后,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进入2025年,国内投资建设炼厂的劲头仍在持续,多套大型常减压装置计划投产,将推动产能进一步扩张。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十五五”期间还将有多个千亿吨产能的大炼化项目陆续上马。从裕龙石化到镇海炼化,从宁波大榭到华锦阿美,产能跃升背后是炼化版图上的激烈角逐。而另一边,能源绿色转型的长期趋势将推动成品油消费加速下滑。产能释放叠加新能源替代,进一步暴露结构性矛盾,为炼油行业发展蒙上不确定性阴影。受此影响,炼厂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企业经营压力向全产业链蔓延。
考虑到市场形势变化,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一次炼油能力已达9.5亿吨。而10亿吨的约束性指标意味着,当前的产能扩张将加剧炼油行业深度洗牌,推动炼厂加速进入淘汰赛。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应该正视,成品油消费加速下降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虽然成品油销量进入减量竞争时代,但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仍将维持增长态势,远期化工产品需求增长空间较大,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将持续拉动新材料消费增长。随着新旧产能交替进入密集期,直面市场变化,抓住市场机遇,以主动转型替代被动淘汰,成为传统炼厂逆“市”突围的关键。
首先,在确保成品油稳定供应的前提下,立足目标市场油品需求优化原油加工量,把控炼油加工节奏,完善炼油产品结构,动态调控柴汽比和汽柴油产量,进一步提高炼油高效产品比例,扩大航煤、润滑油等高端油品生产规模,实现生产与市场同频共振。
其次,基于国内化工产品结构性不足,尤其是高端、特种化工产品仍依赖进口的现状,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加快“减油增化”“减油增特”步伐,坚持“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增产优质化工原料,增加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生产,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再次,以新兴市场需求为导向,从锂电池隔膜、针状焦、溶聚丁苯橡胶等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中发掘自身优势,找寻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和装置运行,灵活组织化工装置生产,增产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从传统炼油化工向新能源、高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延伸产业链。
最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走出去”,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非能源合作机制,开辟增量市场,构建灵活高效的产销机制,确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全面提升产品的市场辐射能力。
拐点已至,炼油行业步入深度调整的攻坚阶段。当成品油消费增长滑过抛物线顶点,炼化企业须紧跟行业趋势,扎实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快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开创“以进应变”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