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蓄势三年 跃升在即——储能规模化发展夯实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3 16:32

许传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时以上,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预期。《方案》将有力推动电力安全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市场内生动力的释放,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多元场景协同,筑牢电力安全

  (1电源侧配储提升沙戈荒基地外送能力。《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作为保障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电力可靠外送的核心举措,强化储能等调节资源建设,既能提升外送通道利用效率、降低大基地弃风弃光,又能增强受端电网供电可靠性,为跨省跨区电力互济提供重要支撑,实现新能源“发得足、送得出、用得好”。

  (2)电网侧替代型储能攻克偏远区域供电难题《方案》创新提出鼓励在配电网扩建受限或偏远地区推广电网替代型储能”。借助电网替代型储能,可有效替代投资较大的电网新建和改造工程,以更经济灵活的方式增强电网薄弱区域的供电保障能力。同时能在偏远地区、末端电网等场景提供分布式供电解决方案,打通“最后一公里”供电瓶颈,提升电网韧性

  (3)用户侧储能聚合激活小型分散资源《方案》提出研究推广新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或通过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需求响应。通过聚合小型且分散的用户侧储能资源,实现聚沙成塔,形成规模化的灵活调节能力,显著提升用户参与系统调节的效率和收益,同时可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调节资源,进一步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运行水平

  二、技术标准共进,培育新质生产力

  (1)技术协同夯实新质生产力技术底座。《方案》锚定2027年多元储能技术逐步成熟”的目标,在扩大锂离子电池规模的同时,推进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氢储能等技术的商业落地与示范。功率型与容量型、长时与短时等多元路线优势互补,打破单一技术路径对产业发展的限制,避免资源集中导致的产能过剩风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更加稳健、丰富的“技术矩阵”。

  (2智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效能升级。《方案》提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通过推动储能系统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储能系统的智能监控、精准预测与协同控制,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同时融合模式可深度拓展储能在虚拟电厂、智慧能源管理等创新场景的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效能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3)标准建设保障新质生产力规范发展《方案》系统部署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覆盖设计规范、系统集成、接入电网、安全应急等关键环节的标准规范,为多元技术创新划定统一技术基准。通过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增强我国在全球储能领域的规则主导权与市场竞争力。标准化工作筑牢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安全基础,更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市场机制完善释放内生动力

  (1放开电能量市场激活价差收益空间《方案》明确支持新型储能作为独立或联合主体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通过报量报价等市场化方式,新型储能主体可灵活响应电力供需变化,优化充放电策略,在峰谷价差中获取电能量收益,不仅增强储能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更通过价格信号有效引导储能在系统关键时段释放电力,提升电力系统平衡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效率。

  (2拓展辅助服务市场凸显系统调节价值《方案》针对电力系统对多元辅助服务的调节需求,提出“有序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研究探索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通过巩固基础服务品类与探索创新服务品种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拓展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切实体现储能在增强电力系统调节价值方面的关键作用

  (3建立容量电价机制筑牢投资保障底线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是激活储能市场内生动力的前提,容量电价机制是筑牢这一基础的关键抓手。《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为储能投资提供可预期的保底收益。容量电价机制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收益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的储能价值实现体系(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