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新质生产力引领中非能源绿色合作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3 16:32

张锐

  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中非能源合作正迎来历史性机遇。中国作为非洲绿色转型的重要伙伴,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为非洲大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种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型生产力,不仅重塑中非合作内涵,更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生动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

  面对全球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挑战,生产力的演进必须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保护的关系,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将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新的增长动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具有丰富的绿色发展内涵:

  一是发展方式革新。新质生产力摒弃传统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追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环境代价降低的协同,在能源领域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二是绿色技术驱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绿色技术在全球科技革命中前景广阔。联合国预测,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前沿绿色技术市值将达2.1万亿美元,是目前的四倍。三是绿色产业筑基。新质生产力需要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支撑,包括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的新业态等。四是命运与共担当。新质生产力的绿色革新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拓展能源开发范畴,缓解国际资源竞争冲突风险。通过共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助力构建符合绿色发展需求的全球基础设施与合作网络,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基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成效的和谐共生关系,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付诸实践。

  非洲能源绿色发展动向: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拓展绿色增长路径是非洲国家普遍确立的战略发展方向。其能源绿色发展聚焦于:

  清洁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2014至2024年,非洲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从32.5吉瓦增至70吉瓦,光伏装机容量从1.6吉瓦跃升至18.2吉瓦,风电装机容量从2.4吉瓦增至9.6吉瓦;2024年,非洲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达到24%。直接服务无电缺电人口的太阳能微型电网与离网太阳能产品实现长足发展,尤其为农村地区能源接入“最后一里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2019~2024年期间,撒哈拉以南非洲超过3000万人通过离网太阳能设备获得电力。未来,非洲的开发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在2023年9月非洲首届气候峰会通过的《内罗毕宣言》中,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2030年区域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00吉瓦的目标;肯尼亚政府表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该国100%清洁能源发电;南非计划2030年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达到40%;埃及规划将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从2022年的20%提升到2035年的42%。同时,非洲能源转型始终面临各种严峻挑战,包括多国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支持政策,未能搭建必要的电力运营或监管体制;电网建设滞后、效能落后,清洁能源开发常出现“发电容易送电难”的问题;各国普遍缺乏“水风光”资源的基础数据,从外部寻求项目融资的难度较大。

  新兴绿色能源产业加速布局。太阳能光伏组件、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电池、制氢电解槽等新能源装备创造了规模巨大的关键矿产需求,而非洲在多种关键矿产上拥有资源优势,如非洲铂族金属在全球储量中的占比超过90%,锰矿和钴矿的全球储量占比达到55%、44%。非洲多国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在光伏领域,坦桑尼亚、南非等国组件生产成本已接近中国水平,形成区域制造集群。电池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刚果(金)打造锂电池产业链,加纳建设首座锂精炼厂,中国国轩高科在摩洛哥投资12.8亿美元建设投资建设首个电动汽车电池超级工厂,年产能可达20吉瓦时。电动汽车制造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埃及“E70纳赛尔”本土电动车计划2025年内实现近100%本地化生产,埃塞俄比亚电动车组装厂已投产,南非出台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产业扶持政策。此外,东非地区电动摩托车制造业快速成长,逐步改变进口依赖局面。

  绿色工业化方兴未艾。越来越多非洲国家正在出台或更新工业绿色增长计划,培育“能源清洁化、生产电气化”的产业体系。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在多国全面铺开,例如,阿瓦萨工业园是埃塞首个国家级工业园,通过充分利用清洁电力、引进中国绿色轻纺工业技术,实现了超低水平的碳排放,埃塞政府已投入超过13亿美元建设十多个类似的工业园区;纳米比亚于2023年9月动工建设非洲第一座绿氢工厂,并计划依托该项目建设“绿色工业经济区”,发展面向欧洲市场的低碳钢铁、电解槽制造等产业;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加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的回收利用,建设污水再利用为主的水循环系统,还成为埃及第一座大规模使用绿色能源路灯的园区。一些国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绿色改造,如喀麦隆、安哥拉已投运基于煅烧黏土技术和当地充沛水电的低碳水泥生产线,实现了与欧洲水泥企业同步的绿色转型;阿尔及利亚、南非、津巴布韦等国一些大型钢厂采用先进的电炉炼钢技术和各类环保设施,为打造绿色钢铁产业奠定基础。

  交通电气化进程持续推进。2024年,非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1万辆,同比增长一倍多,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增长82.7%。研究评估,非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望从2025年的约17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80亿美元。多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电动化转型,南非计划从2026年开始对在该国投资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实行150%的税收减免,埃及对进口电动汽车以及用于本地组装电动汽车的零部件实行零关税政策。环保意识、不断上涨的燃料价格和灵活的融资选择正在推动非洲消费者转向新能源汽车市场,坦桑尼亚的一项调查显示,45.5%的受访者更喜欢价格在2万美元左右的电动汽车。公共交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拉各斯2023年启用首支电动巴士车队;达喀尔2024年开通非洲首条纯电动快速公交专线,采用120辆中国定制化电动大巴;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地电动小巴日益普及。当然,新能源汽车在非洲的推广仍面临一些阻碍,包括电动车价格相较燃油车普遍更高、充电桩设置不足导致用户存在里程焦虑、多国电力供给不足、售后服务和维修不到位等。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非绿色合作升级

  非洲能源绿色发展大有可为,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研究,在低碳转型场景下,到2035年,非洲清洁能源装机有望增至350吉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0%,区域终端用电量达到1.1万亿千瓦时,2024~2035年期间保持3.3%的年均增速。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供应链,无疑将为非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双方应以共同提升能源生产力“含绿量”为目标,开拓更广阔合作空间:

  重塑伙伴定位,挖掘互补潜能。在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新征程上,应重视非洲成为中非合作贡献者、创新者的巨大潜能。作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后来者,多数非洲国家有机会直接跨越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发展模式,通过“技术蛙跳”塑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同时,非洲国家在引进前沿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上始终紧盯全球最新进展、广纳域外支持与投资,表现出敢为人先的行动力,中非在不少绿色产业探索方面(如绿色工业园区建设、绿氢生产、氢能制钢、低碳水泥、跨国跨区电力互联等)面临共同的机遇和挑战,非洲自主的绿色实践、中国方案在非洲的实施应用对我国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都具有宝贵价值。另外,在西方国家战略打压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背景下,非洲是我国维护关键矿产进口安全、装备产品“借道出海”和拓展出口市场的首选区域。绿色生产力的追求是一个将创新贯穿始终的过程,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绿色发展网络构建需要突破传统的相互认知,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升级。

  清洁电力先行,多能协同创新。解决非洲“缺电”是激发其绿色生产力的首要前提。中非能源合作需在延续规模化开发路径基础上,注入生产力革新元素。具体而言,深化水电合作,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具环境效益的绿色水电方案;帮助南非、埃及、摩洛哥等沿海国家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实现非洲在这一领域的“零的突破”;开发更多垃圾清洁发电项目,助力非洲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与纳米比亚、摩洛哥、尼日利亚等希望发展氢能的国家加强技术合作和产业对接,探索共建国际氢能创新链;面向有意愿的非洲国家推广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等技术,发挥核能与新能源的协同优势;推进能源数字化合作,在新能源基地智能运行、新能源可靠并网和有序消纳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对于非洲无电缺电难题,利用分布式光伏、小水电、沼气能,结合“光伏+农业/电商”、“小水电+养殖”等模式,解决能源可及性并促进增收。

  锻造绿色产业链,促进产业链本土化、一体化、区域化联动发展。面对新兴绿色产业的崛起契机,中非双方可以推动“清洁能源-关键矿产-装备制造”的联动开发,统筹水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国家骨干电网、矿山冶金基地、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形成发、输、用一体化的电力市场和采矿、冶炼、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格局。在装备制造领域,依托中非现有的各类合作机制设立专门的绿色制造孵化项目,帮助有发展意愿的非洲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开发“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立足重点资源国开展锂电池产业链合作;以非洲为依托探索丰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应用场景,加速产业规模扩容和技术迭代;主动向非洲国家引入智能化的绿色技术方案,合力开发绿色产业中的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物流等新业态。(作者单位:全球能源互联网经济技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