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观察丨清洁能源装备技术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19 15:25

——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雷歆蕊 记者 许盼

  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发展,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正在同步经历“绿色转型”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917-18日,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四川德阳召开。与会专家围绕“绿色新能源·智创未来”主题,共议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路径,擘画能源发展绿色未来。

  “全球正经历一场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深刻变革,清洁能源装备技术作为实现能源转化利用的载体,是支撑能源转型的基础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彦军在致辞中表示。

  我国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领跑全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指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变革正呈现三大趋势——首先是技术革新驱动装备向大容量、高效率、智能化加速迭代;二是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加速重构;三是“光伏+”“风电+”“新型储能+”等跨界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重塑能源应用场景。

  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的基础。记者从大会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清洁能源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了重大跨越,产业链建设已取得一系列长足进展——

  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全国非化石能源装机比例持续提高,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在建核电机组容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占全球总增量约60%,向全球提供70%的风电装备和80%以上的光伏组件。

  “2025年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8.7%,其中海上风电装备出口额增长42%,氢能装备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认为,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稳定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驱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的建设完善也为我国绿色转型提供了广阔机遇,其一系列成果已然清晰地映射在我国能源电力行业近年来保供能力的持续跃升与能源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中。

  “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6.1亿千瓦,较2015年增长超过9.3倍,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清洁能源装备的‘硬核’支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建设说。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平元表示,今年1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5.8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迎峰度夏期间,7月份单月用电量首破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新能源发电占比接近四分之一,显示出在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支撑下,电力系统具备调峰保供能力正持续提高此外,中国新能源专利数量占全球40%,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氢能、虚拟电厂等新业态百花齐放

  技术创新融合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技术创新是驱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引擎,从核心装备到系统集成,中国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不仅在规模上领先全球,更在氢能储运、电网智能化、多元技术融合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氢能储运设施的突破是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冬介绍,“十四五”初期,我国70兆帕高压气瓶、液氢系统等关键设备仍高度依赖进口。经过5年攻坚,目前90兆帕氢气压缩机、70兆帕四型气瓶、高压液氢阀门等核心装备均已实现国产化,500立方米液氢储罐、40~60立方米液氢槽车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示范应用。

  “在固态储氢领域,镁基储氢装置已实现吨级储氢容量,虽在释氢温度和能效方面仍需提升,但技术路线已初步打通。这些突破为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学冬说。

  电网智能化技术同样取得显著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实现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与灵活智能等目标,在技术层面,提升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建立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精准控制体系、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是增强系统接纳能力和运行可靠性的关键。尤其应通过广泛部署小微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现电网状态全面感知与透明化。此外,电能多元化转换、储能向用户侧和配用电侧的倾斜布局以及配用电市场的开放,也是推动系统灵活性和效率提升的重要举措。

  李立浧强调,电网设备智能化不仅包括硬件升级,还涉及新材料应用与智能管理平台构建,例如新型避雷器材料与电力大模型等创新技术,共同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和消纳提供基础支撑。

  这些技术创新正在加速转化为我国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迈向新发展阶段。

  然而,更值得关注与思考的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不仅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更是一项涉及电源、电网、负荷等多环节深度协同与系统性重构的复杂工程,这也意味着其技术挑战远非简单的设备更新与技术突破所能概括。

  刘平元进一步指出,未来能源行业的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除聚焦技术装备制造升级外,还需从以下3个方面集中攻克——

  在电源侧,关键在于化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系统稳定性的冲击,重点突破新能源调频、调压及响应能力瓶颈,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超短期高精度预测技术,提升风光等波动性电源的可靠性与协同控制水平。

  在电网侧,需重点应对输电通道复杂性及不可控因素指数增长带来的挑战,推动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的战略性升级。

  在用户侧,核心任务在于推动负荷由刚性向柔性转变,将海量分散负荷资源(尤其是大型工业用户聚合为规模化、可调控的优质灵活资源。同时,应依托虚拟电厂等技术实现资源精准聚合与协同控制,并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与价格信号,研发低成本、高可靠的智能监测终端与互动支撑平台,以全面增强用户侧资源的可调度性与系统互动能力。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