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18 19:11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衣韵潼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9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对中央企业这五年的发展成就做集中介绍。
50%!利润总额加速增
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发展提质、改革增效、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其间,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经营质效保持稳中向好。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91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其中,利润总额预计较“十三五”期间增长50%。
与大幅跃升的发展速度同频,中央企业的质量效率也有明显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持续改善。
“应该说,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直言。
“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态势亦持续巩固。
2021-2024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6.3%;去年四季度以来,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拟发行总规模达5000亿元,有力促进了“两重”“两新”项目投资。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高。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标志性重组项目顺利实施,汇集了中央企业输配电装备制造“精兵强将”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推动组建。
截至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2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已成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
30%!战新营收稳增长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将科创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体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生态构建,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近三年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十四五”其间研发经费年均增速达6.5%,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体系布局、协同攻坚、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
时至今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正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新疆塔里木盆地中西部,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导的国家级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深地一号”捷报频传,为我国端牢“能源饭碗”提供了坚强保障;
南海北部陵水海域深处,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投建的我国最大海上气田项目“深海一号”二期全面投产,为全球深水高压气田开发做出了“中国示范”。
提升国资央企科技创新“硬实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党的二十大后,中央企业持续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十四五”以来战新产业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大幅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投入,有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指出。
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新领域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营业收入超过11万亿元,占比接近30%,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了8个百分点,充分显示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
13.9%!碳排放量再下降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国资央企的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13.9%,除高端化、智能化外,绿色化也正成为其鲜明标签。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前,中央企业深度参与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为例,背后多家央企身影涌现,共同探索系统化、生态化修复路径,为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做出生动实践。
锚定低碳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去年,国务院国资委组建成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聚焦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
“以提供质优、价低的公共服务为价值取向,加强相关领域的资源整合融合,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公益性、保障性作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表示。
借助绿色发展,国资央企的品牌价值已获得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华龙一号”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不断涌现,据中国质量协会评价模型测算,2024年度,中央企业的品牌价值总额达到8.6万亿元,近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
服务“国之大者”,在加快推进“双碳”目标的同时,中央企业更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提供更好的支撑。
目前,在基础产品供应方面,中央企业承担了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60%的电力供应。应急抢险中,面对暴雨洪涝等灾害,全力开展电力等抢修恢复工作,充分彰显了国资央企的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