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12 09:51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王可
当全球能源界还在研判伊比利亚半岛停电对欧洲电网的警示时,位于加勒比海的古巴,正以一种更为沉默却沉重的方式,持续承受着大规模停电的极限考验。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0日上午9时14分,古巴最大的热电厂——安东尼奥·吉特拉斯热电厂突发故障,全国电力系统随即全面崩溃,再度陷入一片黑暗。据美联社报道,这是近一年以来古巴第五次全国范围停电,每次停电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对医疗、供水和民生均造成严重冲击。
与西班牙、葡萄牙所代表的“发达电网突发意外”的叙事不同,古巴的停电,是一场缓慢发生的、且被刻意维持的灾难。其背后的核心症结,始终绕不开美国长期经济制裁导致的设备老化与技术隔离。
如今,古巴全国发电机组平均运行年限超过30年,主力热电厂故障频发,输电线路损耗巨大。更因缺乏实时监控与快速响应机制,电网面对突发状况时毫无招架之力,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早已脆弱不堪。
“制裁让古巴电力行业难以获得维修所需的备件和技术支持,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一位能源专家表示。
据悉,美国《1992年古巴民主法案》从制度层面掐断了古巴电网升级的可能。该法案明确禁止第三国企业与古巴能源领域合作,导致古巴连智能电表、SCADA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这类基础现代化设备都无法获取。不仅如此,即便是美国本土企业,也因法案限制面临严苛惩罚——美国通用公司曾因向古巴发电厂提供涡轮叶扇,被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处以270万美元罚款,这一案例更凸显出该法案对古巴能源领域外部合作的全面封锁。
雪上加霜的是,古巴能源结构本身存在严重短板——过度依赖传统燃油热电,可再生能源占比低,国际油价的每一次波动、燃料供应的每一次中断,都会直接冲击发电能力。再加上古巴地处飓风频发区域,频繁来袭的自然灾害一次次摧残本就脆弱的电网设施,让电力系统的恢复难上加难。
面对这场看不到尽头的能源危机,古巴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2025年1月20日,中国政府向古巴运送第二批发电机组设备和配件,这是中古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实。据悉,这批援助设备将优先保障医院、供水系统和应急服务中心等关键设施的运转。
剥开技术故障的表象,古巴的停电危机本质上是一场被政治化的能源困局,它尖锐地向国际社会抛出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权因其地缘政治立场被强行限制时,所谓的“国际秩序”该如何回应?
美国试图通过制裁施压,实现其政治目的,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最终牺牲者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成了地缘博弈的“牺牲品”,这也让国际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单边制裁的伦理边界与实际效果。
而中国的援助,则展现了另一种国际关系范式: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以共商共建的南南合作模式,帮助受困国家守住基本发展权利。尽管这些援助暂时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制裁的枷锁,却为古巴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空间,也让全球治理体系中“合作共赢”与“单边施压”的理念分歧愈发清晰。
哈瓦那的黑夜一次次降临,其背后是从未散去的制裁阴影。中国提供的发电设备或许能暂时点亮一间病房、一座水泵站,但要真正照亮古巴的能源未来,还需要国际秩序朝着更公正、更包容的方向迈进。从这个角度看,古巴电网早已超越了能源设施的属性,成为一个特殊的“地缘政治仪表盘”——其电压的波动,丈量的不仅是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更是全球发展正义的真实成色。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