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11 16:45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王可
电力接入率仅19%、90%人口依赖生物质能源烹饪——马拉维共和国(以下简称“马拉维”)的能源困境,正是非洲大陆可持续发展挑战的一个缩影。然而,在马拉维驻华大使艾伦·钦泰扎(Allan Chintedaz)眼中,这些短板恰恰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
马拉维共和国驻华大使艾伦·钦泰扎
9月10日,钦泰扎在接受中能传媒独家专访时表示,为破解能源困境、吸引外资参与建设,马拉维已推出“十年零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并规划了10多个水电站改造和新能源开发站点,迫切希望携手中国企业,跳过“从零摸索”阶段,直接切入水电升级、太阳能微电网和区域能源互联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
中能传媒:马拉维作为非洲东南部国家,当前在能源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主要挑战?这些挑战背后又蕴含着哪些投资机遇?
钦泰扎:马拉维现阶段的能源挑战集中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能源结构过于单一,水电在能源供给中占比达76%,但这些水电站多为1964年马拉维独立后建设的,经过多年运行,如今普遍面临设备老化、维护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又严重不足,目前太阳能发电占比仅19%,风电更是尚未接入马拉维国家电网,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都亟待提升。
其次是能源可及性偏低,全国电力接入率仅19%,90%人口仍依赖生物质能源烹饪,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7)的要求差距很大。
最后是融资与技术的短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本土缺乏先进开发技术,从水电站改造到新能源利用,都无法独立推进,这也制约了能源转型的速度。
不过,这些挑战恰恰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投资方向。比如在微电网领域,我们急需企业利用太阳能技术搭建分布式供电系统,帮助民众从传统生物质能源转向清洁电力,这既能改善民生,也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水电方面,我们已经规划了10多个水电站的改造和新建站点。太阳能发电潜力更是可观,马拉维日照条件优越,年均太阳辐射量充足,但目前太阳能发电接入率仅6%,提升空间非常大;风能则是一块未开发的蓝海,亟待技术与投资进入。这些领域都与马拉维的民生改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市场需求十分明确。
中能传媒:为吸引外资参与本国能源建设,马拉维推出了哪些具体的政策优惠?中国企业赴马拉维投资可享受哪些利好?
钦泰扎:马拉维一直致力于为外资打造友好的投资环境,尤其在能源这个核心领域,我们推出了多重政策红利,就是为了降低企业投资门槛、激发合作活力。
首先,能源领域是马拉维重点支持的产业。对于赴马拉维投资能源领域的企业,若满足3000万美元最低投资门槛,未来十年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全免政策。同时,企业进口能源项目所需的资本货物及建筑材料,还能免征关税。
其次,在关税与增值税方面,企业可享受专属便利。根据相关协议,企业向马拉维出口商品可享受零关税。其中,能源领域所需的电力生产设备、节能设备(如太阳能电池、逆变器等),仅需缴纳16.5%的增值税。此外,部分符合要求的机械设备,以及与能源业务相关的特种车辆,还能进一步享受进口关税与进口增值税“双免”政策。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些政策不仅能降低投资成本,还能依托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快速融入当地市场,减少合作障碍。
中能传媒:马拉维如何通过能源合作实现“弯道超车”?同时,马拉维如何看待区域能源互联对本国发展的作用?
钦泰扎:对马拉维而言,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核心方向发力。
一是技术转移与升级,中国在水电改造、太阳能开发、电网建设等领域的技术非常成熟——能帮助我们跳过“从零摸索”的阶段,直接推进现有能源项目的优化,比如升级老旧水电站、搭建高效太阳能发供电系统。二是能力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已在马拉维开展工作,帮助我们优化能源生产、输送、储存的信息与数据体系,中国企业也可参与其中,通过项目实践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为长期合作打下基础。三是区域协同项目,马拉维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成员,正积极推动区域能源互联。若中国企业已在莫桑比克、南非、津巴布韦等周边国家开展业务,拓展到马拉维会更便捷,还能接入南部非洲电力库,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区域能源互联对马拉维至关重要,这是破解我们“能源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关键。以南部非洲电力库为例,虽其成立30年来未完全实现预设目标,但已为区域内各国提供了能源共享的平台——马拉维自身能源产能有限,通过互联可获取周边国家的电力补充,也能将本国富余的清洁能源输送出去,形成“互补共赢”的格局。
目前我们正在更新《综合能源资源规划》,其中明确了输送、配电网领域的重点项目,就是希望通过区域互联,让能源建设不再局限于本国边界,借助集体力量实现SDG 7目标,避免在可持续发展中“掉队”。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