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评论丨筑牢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标准之基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8-22 16:34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落地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构建,我国新型储能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4年,新型储能装机首次超越抽水蓄能,成为电力系统中继火电之后第二大灵活性调节电源,新型储能正逐步成为保障能源安全、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在产能“井喷式”增长的同时,新型储能产品面临价格“腰斩”的困境和质量良莠不齐的乱象,标准体系建设已然成为储能产业穿越周期的刚性需求。

  储能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首先,标准化是产业协同的“助推器”。统一的标准能够明确储能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和运维规范,促使产业链上从电池生产商到系统集成商、再到电力运营商等各环节能无缝对接,提高效率,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其次,标准化是安全保障的“防护网”。储能系统涉及高能量存储与释放,严格的安全标准可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保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增强市场对储能产品的信心。最后,标准化是成本降低的“催化剂”。统一的标准能减少产品兼容性测试等额外成本,提高系统整体经济性,加快储能技术普及应用。

  目前,我国储能标准化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政策推动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构建了涵盖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等多方面的标准体系框架。在标准制定方面,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继出台,如《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标准》《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等,从电站建设到能源输送配置,为行业提供了具体技术规范,再如《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等,加强了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尽管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相较于市场拓展速度,储能标准化建设进程仍显滞后。一是标准体系尚未覆盖全产业链。现有标准多集中于电化学储能领域,对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覆盖不足,且在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退役回收、梯次利用等方面仍存标准空白。二是不同标准间协调性不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团体标准之间,有时会出现规定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况,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影响标准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三是标准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创新步伐。储能技术迭代迅速,新的材料、工艺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现有标准无法及时覆盖这些新技术、新变化,使得新产品、新应用在市场推广中缺乏明确标准指引。四是国际标准话语权有待提升。虽然我国在部分储能标准领域有所突破,但在关键技术参数设定、测试方法、认证体系等方面仍受制于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标准体系,标准“走出去”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正处于由示范应用向大规模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唯有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标准体系,才能为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提供坚实支撑。第一,加快构建全覆盖、动态更新的标准体系。依托国家主管部门,统筹制定储能标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的标准制定优先级。加强新兴技术领域标准研究,推动标准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第二,强化标准与政策法规的有效衔接。将标准作为储能项目审批、验收、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强化标准在招投标、金融支持中的应用效力。推动将强制性标准纳入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标准约束力。第三,深化区域协作与标准互认。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标准协同试点,推动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融合。探索建立跨省标准互认机制,减少重复认证,提升产业效率。第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大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的投入力度,支持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编制。积极将我国成熟的技术和标准推向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储能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罗曼)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