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13 14:27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转为正式运行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冯聪聪 通讯员 张正华
历经463天长周期结算试运行后,浙江电力现货市场于8月7日转为正式运行。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浙江不仅完成了从“试验田”到“示范窗”的蜕变,更在能源小省的困局中,探索出一条通过市场化机制保障供应、促进转型的创新路径。
于全国而言,浙江现货市场的转正,释放了全国现货市场建设提速的强有力信号。于浙江而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充分发挥,资源流动更高效,新能源消纳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最终实现稳固电力保供基础、突破能源转型瓶颈的目标。
“立”稳根基
市场机制破解保供与转型难题
作为经济大省、能源资源小省,浙江电力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十四五”以来,其最高用电负荷与用电量年均增幅分别达5.9%和8.6%。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浙江全社会用电已四创历史新高,最大负荷达1.31亿千瓦,保供压力如影随形。
与此同时,浙江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浙江新能源已超越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光伏装机容量已达5947万千瓦。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消纳难题,尤其在节假日用电低谷时段,部分地区光伏接入甚至亮起“红色预警”。
在此背景下,现货市场的正式运行,成为浙江破解双重压力的核心支点。
——立稳电力保供。现货市场通过实时价格信号,灵敏反映电力供需形势。浙江现货市场启动后,高峰时段的电价有效激励了发电企业优化燃煤配比,提升机组顶峰出力能力与健康水平。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浙江非计划停运的机组重新并网耗时由160分钟降至40分钟,缩短75%。今年,浙江统调煤机非计划停运率、受阻率分别为0.6%、0.3%,达到历史最低值。
“低价电源多发、高价电源顶峰发”的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正在形成,显著增强了电力供给弹性与韧性。
——立稳能源转型。成熟的现货市场机制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关键支撑。一方面,新能源因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在现货市场中具备天然的价格竞争优势,可实现优先消纳。另一方面,现货市场形成的峰谷价差释放了系统深度调峰能力,并通过分时价格信号,引导传统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主动优化发用电曲线,为新能源大发时段腾挪出宝贵的消纳空间。
“现货市场的价格信号与需求精准预测,清晰引导发电行为优化,为风电、光伏创造了更大增发空间。”国网浙江经济技术研究院战研中心兰洲告诉记者。
据统计,2025年以来,借助现货市场,浙江新增新能源消纳电量已超1亿千瓦时。同时,浙江深入推进绿电绿证市场建设,2024年绿电交易量超100亿千瓦时,绿证交易超6000万张,分布式新能源交易量超20亿千瓦时,市场机制正成为驱动清洁低碳转型的核心引擎。
——立稳市场信心。对于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电价敏感的浙江而言,市场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现货市场通过充分竞争发现真实价格,有效传导发电成本与供求关系变化。记者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浙江中长期批发市场价格已从2024年的463.8元/兆瓦时,降低至2025年的409.9元/兆瓦时,现货市场价格有效引导了中长期市场价格变化。
浙江电力市场建设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对企业而言,现货市场赋予了其更大的电价选择自由度。”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表示,通过分析历史电价并结合电价套餐优化生产流程和新能源配置,企业得以实现生产与最佳零售方案的精准匹配,深挖降本空间。
不过,现货市场对企业用电管理的精准性与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户可以积极优化用电策略,有效响应现货市场传递的供需信号。相信长周期运行后,更稳定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企业制定长期的能效提升规划。”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丁一建议。
“破”局前行
扎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浙江现货市场的平稳长周期运行,成功回应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即在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前提下,市场机制如何有效驱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丁一表示,浙江因地制宜完善省内市场功能机制,推动多元主体竞争,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市场手段有效实现保供应、促消纳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经验。
而“浙江经验”的示范价值,恰恰证明了市场机制可以成为同时解决保供压力与转型需求的核心引擎。
然而,市场机遇之中常伏风险。国际电力市场曾上演的惊心一幕也为浙江敲响了警钟——2021年,美国得州受寒潮影响,现货电价一夜飙升百倍;2024年,欧洲电力交易所技术故障,导致德国局部时段电价暴涨30倍。
这些极端案例深刻揭示了现货市场潜在的风险——价格剧烈波动、技术系统脆弱性、市场力滥用可能,均可能对经营主体、电力保供乃至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面向未来,浙江现货市场欲行稳致远,实现其“有利于国家能源事业、企业生产与民生改善”的初心,仍需在多方面持续“破”局。
——破风险防控之局。将风险防控置于市场建设的核心位置,加强电力供需与价格的实时、精准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应对极端价格波动的干预机制与兜底保障措施,保护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用户的利益,强化市场监管力度,运用大数据等手段严厉打击市场操纵等违规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破机制协同之局。电力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进一步完善省内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衔接机制,特别是要加快推动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为系统提供灵活调节能力。同时,要大力破除省间壁垒,深化与周边省份的市场协同,通过跨省跨区现货交易、备用共享等机制,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互济保供、共担风险,提升整个区域电力系统的韧性与经济性。
——破技术支撑之局。现货市场对技术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智能化要求极高,必须持续投入,进一步提升技术支持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交易机构与调度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协同运作。提升对海量市场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强化对市场态势的精准感知和预测能力。全面提高系统性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任何异常情况下都能快速响应、有效控制,保障电网安全和市场秩序。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的正式运行,是“立”的里程碑,更是“破”的新起点——立起的是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力安全、促进能源转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坚定信念,而需要突破的是风险防控的挑战、机制协同的壁垒以及技术支撑的瓶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效能,驱动能源的清洁低碳转型,这既是浙江的实践,也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破浪前行的方向。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