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24 08:05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成立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衣韵潼 记者周倜然
中国“人造太阳”正式迎来“国家队”。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变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标志着国资央企推动聚变未来产业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核聚变作为前沿颠覆性技术之一,目前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新赛道。项目公司的正式落地,将提升行业技术实力、创新能力,推动‘人造太阳’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表示。
七股东合计出资超百亿元
此次成立的聚变公司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的直属二级单位。22日盘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能电力”)双双公告参股事项,聚变公司股权结构随之浮出水面。
根据公告,聚变公司由七位股东以1.0019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出资约114.92亿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约114.69亿元。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将达到150亿元。股东由核工业、油气领域央企,上海瞄准未来产业和绿色能源的产业基金,以及上海、浙江、四川地方国资共同构成,阵容“豪华”。
具体来看,七位股东分别为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聚变”)、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浙能电力、四川重科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中核集团本轮出资40.29亿元,数额居首,增资后持有聚变公司50.35%股份;昆仑资本位列其后,投资约30.06亿元,获得20%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上海聚变、中国核电投资额分别达17.74亿元、10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11.81%和6.65%;浙能电力投资7.51亿元,获取聚变公司5%的股权。
对于此次布局,中国核电表示,聚变公司在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拥有前沿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行业引领地位,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与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潜在商业价值,参股投资有助于落实核能“三步走”战略,为未来聚变堆商业化应用提前铺路。
2月28日,在中国核电、浙能电力首次公告对于聚变公司的增资计划时,光大证券行业分析师便指出,这一战略投资标志着国内核能“三步走”战略进入聚变堆实质推进阶段,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布局和投入正在加速。
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
公开资料显示,聚变公司成立于1983年,原名为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23年12月29日,由中核集团牵头,20余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聚变公司(筹)正式揭牌。
就财务状况看,截至去年底,聚变公司资产总额6.12亿元,所有者权益6.11亿元,营业收入为0,净利润亏损2.03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53.69亿元,所有者权益53.67亿元,营业收入同样为0,但净利润亏损额缩减至4325.89万元。
作为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的实施主体、投融资平台及抓总单位,聚变公司称,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目标。
在业内看来,当下,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落地仍面临工程化成本高企、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以及等离子体长期稳定约束、耐辐照材料研发滞后等多重挑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待攻克。
对此,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双双提示,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其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研发难度高、产业化周期长,投资聚变公司在短期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甚至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的风险。
不过,资本市场已表现出对核聚变发展前景的坚定看好。上半年,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持续走高,累计涨幅超过40%。随着聚变三乘积持续刷新记录,仿星器、聚变-裂变混合堆等取得有效突破,二级市场上不少机构认为,行业商业化可行性验证时点有望提前。
资本开支有望加速释放
资本市场热度居高不下,背后是技术研发、招标提速、政策支持形成的多轮驱动。
今年以来,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不断突破。1月,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创造新的世界纪录;3月,“中国环流三号”(HL-3)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突破,综合参数大幅跃升;7月,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聚变装置HHMAX-901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标志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探索上迈出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项目招标持续提速。5月,中核工程联合体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国际聚变能组织(ITER组织)签署第四份重大合同,承担ITER真空室模块坑内焊接准备任务;年内,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密集发布多轮采购公告,包括170吉赫回旋管、高压氦气回收压缩机等,涉及金额超千万元,用于装置升级改造,业界将2025年称为“核聚变招标大年”。
政策层面上,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支持受控核聚变的前期研发;2023年,可控核聚变被列为未来能源重要方向;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明确表示,将大力支持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发攻关。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为可控核聚变产业从实验探索向商业化应用注入强劲动力。
“核聚变有望成为民用发电领域的终极能源。当前,行业热度持续上升,在技术路径较为确定、各国投入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聚变堆商业化节奏有望超过市场预期,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中信证券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李超研判。
国金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满在朋同样指出,“十五五”期间,可控核聚变行业的资本开支有望进入加速释放周期。随着重点装置建设加速推进,相应订单也将陆续释放。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