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从年报洞悉能源产业现代化密码”系列①丨超六成上市公司追加研发费用 锂电池产业掘金新蓝海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5-16 16:26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收官之际,中能传媒推出“从年报洞悉能源产业现代化密码”系列报道,从锂电池、油气、电力、煤炭、光伏、新能源车六大板块,剖析企业战略布局,洞察产业发展脉络,以窥能源行业加速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路径。

超六成上市公司追加研发费用 

锂电池产业加速掘金新蓝海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衣韵潼 记者 周倜然

  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放缓,动力电池装机增速首次低于产能增速。

  在锂电池产能利用率跌破荣枯线的行业严冬,龙头企业却凭借新兴产业扩张与技术壁垒突破,依旧实现业绩逆势增长。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驱动行业生态加速重构。”业内表示,从上游资源端加快出清、中游材料环节深度整合,到数智化技术全面赋能,锂电池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升级,多元化创新图景已渐次铺开。

  头部企业“强者恒强”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在A股31家锂电池上市公司中,16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11家营收、盈利同比双增,占比超过三成。市值过百亿的10只权重股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95.65亿元,集中了全行业99.45%的盈利。

  规模效应下,头部企业业绩指标大多上行,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却减收增利,尤其是宁德时代,在盈利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录得上市以来首次营收下降。

  “由于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滑,公司产品价格相应调整;但得益于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盈利又有所提升。”宁德时代指出。

  2024年,碳酸锂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降65%,电池市场供大于求,锂电池电芯平均价格不断下调,从2024年年初的1元/瓦时降至2024年年底的0.5元/瓦时,全行业收入下行。

  不过与收入降幅相比,宁德时代的成本降幅更为明显。以主要业务板块为例,动力电池系统全年营收下降11.29%,成本下降17.59%;储能电池系统全年收入下降4.36%,成本下降13.98%,为增厚利润弹性创造了空间。

  “头部企业凭借更强的采购议价能力,在原材料价格下跌期有效压低了成本,反观中小企业,则因资金紧张、技术滞后,生存空间再度压缩,特别是在碳酸锂价格暴跌、动力电池‘价格战’加剧的背景下,行业洗牌加速,强者恒强,弱者出局。”川财证券能源行业研究员赵洵告诉中能传媒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除本身议价能力较强外,头部企业也多通过强化上游资源掌控来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宁德时代为例,当前已通过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系统布局了全球关键金属资源,构建了涵盖铜、钴、镍、锂等领域的完整供应链,以系列布局深化提升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也为锂电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对锂电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来说,头部企业扩张是存在一定正面作用的。”赵洵分析,资源、资本和技术的集中,有助于加速行业标准化、全球化布局,提升中国在全球锂电池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不过,产业的过度集中也可能导致供应链风险集中,创新生态多样性下降,因此,在未来支持头部企业全球竞争的同时,也还是要兼顾保护中小企业创新力量。

  储能支撑“第二曲线”

  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当下,在锂电池产业链条上,储能电池已成为不少企业推动业绩上行的“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的榜单,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69.7吉瓦时,市占率36.5%,连续四年全球第一;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出货量50.45吉瓦时,同比大增91.9%,营收较去年同期上行16.44%,反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在储能电池领域新晋全球第二。

  深化打造储能电池系统为新型战略支点,宁德时代去年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同比增长8.19%,达到26.84%,在所有业务条线中毛利率最高,首次超过动力电池系统;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储能系统装机量也同比翻倍,增幅高达107%,在全球多个市场实现了关键项目的批量交付。

  “当前,锂电池产业链上多家上市公司储能业务溢价能力变强。未来,伴随储能市场高速增长,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储能业务将在锂电池产业链中释放更大增量空间,有望继续带动业绩超预期上扬。”信达证券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武浩表示。

  持续加注储能赛道,推动产业升级。去年,亿纬锂能在湖北荆门投产60吉瓦时超级储能工厂,并披露首个海外储能工厂投建方案,计划在马来西亚投资32.77亿元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产能;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上市公司PGT达成协议,为其英国Sheaf电池储能项目二期供应 450兆瓦时储能系统产品。

  “‘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扩大,让储能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储能业务在锂电池产业链中的地位正迅速由辅助角色转向战略核心,成为新增长极。加速储能业务产业链协同,亦成为锂电池企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赵洵认为。

  为进一步推进锂电池和储能现代化进程,目前,国家及地方监管部门均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

  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培育3-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地方层面,近日多个省市发布将中午时段设为谷段的征求意见稿,旨在推动储能设施实现“两充两放”,大幅缩短投资回收周期。

  技术赋能“产业现代化”

  以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护城河”,锂电池产业链研发投入不断加码。

  2024年,行业内超六成上市公司追加研发费用,五大头部企业合计研发投入276.67亿元。

  其中,宁德时代仅在过去一年就投入研发186.0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首次突破5%,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700亿元,自主研发了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智能化电芯设计、智能化工艺设计等平台,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合计4.34万项。

  亿纬锂能的研发投入在五年间从7亿元提升至29.42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71%,占总营收的比重超过6%,为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技术与质量“双轮驱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研发投入将进一步拉开锂电池企业内部差距,成为业绩分水岭。”利多星投资首席分析师林毅表示,锂电池技术迭代主要依靠高技术壁垒和学科交叉,龙头企业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占率,中小企业若未能及时匹配技术路线,则将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

  当下,锂电池产业的技术迭代主要集中在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安全性提升和新型电池体系的突破上。动力电池朝高镍、磷酸铁锂高电压化、结构创新(CTP/CTC)方向发展,储能电池则聚焦长寿命与低成本。同时,新材料与新体系布局加速,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应用提供技术支撑,2025年-2027年或将成为部分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窗口期。

  “从世界产业格局看,除技术迭代外,全球锂电池产业的竞争焦点还在于成本控制、供应链安全、ESG合规等维度。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锂电池企业争夺竞争优势的核心工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指出。

  纵观国内锂电池产业的数智实践,目前,头部玩家已通过“研发大脑”、持续升级智能工厂等全栈数字化巩固垄断地位;二线厂商依赖敏捷AI快速生成客户解决方案等实现“低成本创新”;“新势力”则押注AI颠覆技术路线,在新材料计算和新工艺仿真上加大探索。

  “中国集中了全球70%以上的锂电池产能,但普遍面临利润率下滑及《通胀削减法案》(IRA法案)等政策限制情况。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等手段降低成本,再借助供应链AI技术动态调整采购策略,数字化赋能下,国内锂电池企业有望切实实现降本增效,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李泓说。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