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30 15:25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莫非
4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启动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释放出推动传统煤电向“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方向转型的积极信号。
作为国内煤电装机规模最大的能源央企,国家能源集团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兼顾的时代考题前,应如何突破传统能源固有定位,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与“调节器”?
“国家能源集团聚焦主责主业,紧扣高质量主题稳投资谋发展。一季度,我们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双碳’目标及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研究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优化煤电运化各产业投资发展路径。”在国家能源集团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该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清介绍说。
从实践中可以看到,国家能源集团在顶层设计中谋全局、于技术攻坚中破困局,既筑牢能源保供“压舱石”,又争当绿色转型“领跑者”,正在为煤电行业在新形势下实现“兜底支撑”与“低碳突围”的辩证统一,书写一份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深度的“国能答卷”。
谋篇布局:在系统重构中锚定煤电转型航向
国家能源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以《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行动纲领,将煤电升级置于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全局中谋划,以顶层设计之笔勾勒产业变革的清晰轨迹。
作为行业“顶梁柱”,国家能源集团率先出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统筹现役机组改造、在建项目提效与示范工程布局,推动煤电从“单一供电”向“系统支撑”角色转变。
在区域布局上,国家能源集团深谙“因地制宜”之道:在难以满足电网快速调节需求的地区,以快速变负荷机组筑牢电力安全防线;在经济活跃的负荷中心,创新“煤电+综合能源多联供”模式,让电、热等能源在高效耦合中释放协同价值;在大基地外送通道,打造兼具宽负荷高效与深度调峰能力的“电力引擎”,为能源远距离输送装上“稳定器”。
技术攻关层面,国家能源集团秉持“创新驱动”理念,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展开核心技术攻坚,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从30万千瓦机组的启停调峰适应性改造,到百万千瓦级机组的宽负荷高效运行技术突破,其技术图谱覆盖煤电全生命周期。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能源集团正加速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煤电技术谱系,将多项示范项目的实践经验融入行业标准修订,推动“企业创新”向“产业升级”转化,为煤电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技术标杆。
创新赋能:于技术攻坚中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在生产实践的“考场”上,国家能源集团以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四大维度为答题方向,交出了一份兼具技术厚度与生态温度的答卷。
在清洁降碳领域,国家能源集团展开多条技术路线并进的立体攻势。
山东寿光的生物质掺烧项目让农业废弃物化身“减碳燃料”,年消纳蔬菜秸秆52万吨,相当于减少燃煤 12.5万吨;广东台山的混氨燃烧试验迈出燃料替代的关键一步,10%掺氨比例下的技术验证为“零碳煤电”积累经验;江苏泰州与陕西锦界的CCUS项目则在碳捕集规模上实现突破,50万吨/年与15万吨/年的捕集能力,不仅让二氧化碳从工业废气变为可利用的化工原料,更构建起“捕集—封存—利用”的全链条闭环,为煤电行业降碳提供了可复制的“国能方案”。
在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攻坚中,国家能源集团展现出“精准施治”的匠人精神。
通过“控降非停 6+1”治理体系,集团内21台机组跻身国家可靠性对标第一方阵,以智能监测与预防性维护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在调峰能力建设上,80.5%的现役机组达标的背后,是从设计源头嵌入的灵活调峰基因——新建机组普遍具备 20%低负荷稳定运行能力,耦合储热技术的超超临界机组更在深度调峰中为新能源腾出消纳空间,让煤电从“基荷电源” 进化为“灵活枢纽”。
在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国家能源集团更是以“无人值守、智慧运维”重塑生产范式。
青海公司在运17座光伏场站的“黑灯工厂”、河北定州电厂无人值守系统,让数字化红利转化为操作效率的飞跃;电力数智化图谱与国产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更将数据要素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设备监控到系统决策的“全链条智能”。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煤电的核心竞争力,更勾勒出传统能源行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
从顶层设计的谋篇到技术落地的破局,国家能源集团正以央企担当书写煤电转型升级的时代答卷。在“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交汇期,其探索不仅关乎自身的产业变革,更将为整个煤电行业在保障能源安全与守护绿水青山之间找到平衡支点,让传统能源在创新赋能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支撑能源转型的“稳定器”与“压舱石”。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