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论坛丨“数”说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4-25 09:35

罗炼铎 李三 夏振来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着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切实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三组数字,可见证能源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的迸发涌现。

  超1/2——2025年2月,南方五省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新能源电力渗透率最高达到56.5%,在新能源消纳高峰期,每两千瓦时电就有超过一千瓦时来自新能源。

  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22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达12.45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57%,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合计达5.4亿千瓦,不到火电装机的一半。从电量来对比则更为悬殊,2020年火电发电量达5.3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1%,新能源发电量为0.86万亿千瓦时,仅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1%。与这一电源结构相对应的,是我国高碳排放的能源底色,2020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98.99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0.7%,相当于美国、欧盟及日本碳排放量的总和。具体到行业构成,电力和供热行业碳排放占比为47%,居于首位。

  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绿色产业因此蓬勃兴起。从11%到超1/2,从不足一半到成为第一大电源,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挺起大国能源脊梁,“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降低10.8%、8.1%,以年均不到3%的能耗增长支撑超过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力捍卫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双碳”承诺。

  6元——2025年3月,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在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区内启动,超10万辆新能源汽车参与响应,车主响应充1千瓦时电可减免0.8元,放1千瓦时电可奖励6元的指令。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累计达1089.9万辆。截至2024年末,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提升,电动汽车海量尖峰期间充电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威胁已越来越不能忽视。2024年,我国充电设施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部分区域电网负荷峰谷差由最大负荷的35%一度加剧至55%。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测算,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将导致2030年国网经营区域峰值负荷增加1.53亿千瓦,相当于区域峰值负荷的13.1%,如果单纯通过增容升级线路,电力投资需要翻倍。而车网互动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不仅以低成本解决了电网安全运行难题,而且将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接入转化成了增强电网灵活调整能力的利器。新能源汽车是优质的储能载体,20辆纯电车储能潜力已经和一个中等规模的用户侧储能电站相当,而前者的调节成本不到后者的十分之一。2030年预计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为1亿辆,若10%的新能源汽车参与车网互动,最大可提供8600万千瓦的调节能力,超过全国在运所有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的总和。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催生,可以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车网互动、需求侧响应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给电力的生产消费带来新的变化,为跨时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提供了更多可能,生动诠释了何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何为新产业、新赛道、新动能。

  超80%——2024年,“东数西算”工程取得积极进展,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算力总规模超过146万标准机架,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消纳占比超过80%。

  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算力成为现代生产活动的重要投入要素,与算力需求一同快速增长的还有数据中心能耗。据报道,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达2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约3%,超过同期三峡电站发电量的两倍。随着互联网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2025年这一比重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至5%。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国家提出打造“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和绿色电力协同建设,算力发展和能源安全协同保障,构建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基座。

  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部署,能源电力行业积极推动绿色电算协同新业态发展,多站融合、清洁能源微电网算力中心、低碳算力产业园等一大批新场景、新示范竞相涌现,电力技术与数字技术、电力设施与算力设施、电力市场与数据市场、电网运行机制与数智创新规律等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实现深度耦合,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电力算力综合服务能力的新模式、新主体。在电力之外、算力之外再辟“蓝海”,极大拓展了新基建孕育新动能的实践内涵。绿色电算协同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