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23 10:56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光储融合正加速重构新能源产业格局。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25年全球光储配套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其背后是光伏企业跨界布局带来的产业链深度整合。然而产业狂飙突进的背后,结构性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当市场增速超过技术迭代节奏,当投资热度掩盖经济性隐忧,光储协同的底层逻辑面临重构考验。
从“强制配储”到“市场驱动”
“过去五年,储能行业吃的是政策红利饭,现在得学会做市场生意。”晶科储能产品总经理吴殿峰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上直言。
自2月9日《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正式发布,“取消强制配储”已过去2个月。
这项被业内称为“储能市场化元年”的政策,正将光储协同推入深水区——从“政策搭台”转向“市场唱戏”的进程中,技术路线分化、收益模式重构、成本分摊争议等深层矛盾集中浮现。
“储能项目建得越多,亏损反而越严重。”某电站投资商告诉中能传媒记者。当强制配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曾被视作“通行证”的储能设备,正变成烫手山芋。中电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能源配储项目平均利用率指数为17%,日均等效充放电次数0.31次,全年等效充放电次数约104次。部分电站储能系统利用次数仍有不足。
这种经济性不足与消纳刚需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倒逼行业寻找新解法。“工商业储能的本质是峰谷套利的盈利模式。136号文后,市场化交易虽然带来变化,但工商业市场本身已相对成熟,不需要重新培育。未来需要做的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叠加多元收益模式。”晶科储能中国区总经理段虎子告诉记者。
“短期依赖强制配储订单的企业将受冲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长期来看会倒逼行业转向“技术驱动+价值驱动”,推动长时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商业化。刘勇呼吁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规则和调度标准,并探索收益权证券化等金融工具,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光储协同需要新算法
在政策退坡的背景下,光储协同市场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光伏龙头企业依托产业协同优势,正在储能领域打开新增长极。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阳光电源等企业将组件研发积累转化为储能技术优势,通过共享供应链、复用渠道网络、移植质控体系,实现光储系统成本年均下降。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白皮书》显示,光储协同项目中,由光伏企业主导开发的储能系统平均循环效率达89.2%,较独立储能项目提升3.5个百分点。行业专家表示,光储协同项目度电成本低于传统储能模式,主要受益于光储联合调度优化和土地、并网等资源共享。
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行业开始从依赖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这一转变对光储协同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光储协同的市场格局的质变已悄然显现。
近期,两家储能龙头企业的战略转向释放出行业转型信号。宁德时代推出“天恒·智储”数字化管理平台,基于物联网、区块链及AI大模型融合技术,构建覆盖储能电站“安全预警-效能优化-资产运维”全周期管理能力;阳光电源则联合权威机构发布行业首个《电池管理技术白皮书》,通过AI驱动的“可感-可知-可控”技术体系,系统性解决电池安全、寿命及调度响应难题。这场不谋而合的技术升级竞赛,标志着行业竞争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全链路精细化运营,以数据智能重构储能资产价值成为新战场。
事实上,政策退坡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算法和运营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亟需新的算法来优化光储协同效率。业内人士指出,新算法的核心在于提高光伏发电的预测精度和储能系统的调度能力。
“面对储能行业的快速演进,我们始终坚持以产品为核心,坚持技术创新驱动,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高安全、高收益的能源解决方案。”浙江华昱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唯有构建可持续的产品竞争力,方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
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光储充一体化将成为充电桩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通过建立“光伏+农业”“光伏+交通”“光伏+储能+充电”“储能+微电网”等应用示范场景库,以示范应用促进产品推广,光储协同的未来格局将更加清晰,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