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22 17:07
编者按:日前,两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动虚拟电厂因地制宜发展,针对省级、地市级电力调节需要,培育不同特点的虚拟电厂主体,完善虚拟电厂发展体系。此前,多地已针对虚拟电厂建设和运营开展了积极探索。为了解当前我国虚拟电厂建设取得的进展成效,近日,中能传媒记者走入广东、山东、山西,实地调研三地虚拟电厂建设的特色亮点和举措成效,以期为其他省(区、市)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探索打造电力系统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民企占比超半数!深圳虚拟电厂走出多方协同的破局之路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在深圳供电局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字正悄然改变这座城市的能源图景——
从商业综合体的空调系统到电动公交充电场站,从工业园区储能设备到屋顶光伏板,分散的电力资源被精准聚合,秒间响应着电网的调度指令。这是中国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的日常,也是深圳探索新型电力系统的缩影。
4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虚拟电厂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抓手。而深圳,这座以市场化与创新闻名的城市,早已在虚拟电厂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政企联动:从“政策破冰”到“成效显著”
“虚拟电厂不是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政府、电网、民企多方参与拧成一股绳。”记者在深圳对虚拟电厂进行采访调研时多位业内人士袒露心声。这一协作模式揭示了虚拟电厂的底层逻辑——通过资源聚合与多方协同,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和市场价值。
2022年,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性虚拟电厂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年度最大负荷5%的调节能力”。彼时,这一目标被业界视为“激进”,但深圳走出了一条政企协同的破局之路。
政策设计上,深圳以“真金白银”激发市场活力。
酝酿了一年的《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在2024年正式发布,12条政策中既有对关键技术研发的补贴,也有对充换电设施改造的直接补助等等,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全国最大。
更关键的是,深圳将民营资本推向台前——截至目前,61家运营商中,民企占比超半数,虚拟电厂的聚合资源涵盖充电桩、楼宇空调、分布式储能等多个场景。
政府搭台,电网则扮演着“连接器”角色。
深圳供电局通过调控管理云平台,打通负荷聚合商、终端用户与电网的数据接口,实现资源“可观、可测、可控、可调”。
2023年以来,深圳累计启动虚拟电厂负荷调节超百次,调节电量超560万千瓦时,最大调节能力迈向百万千瓦,为虚拟电厂运营商带来经济收益约1820万元,创造社会直接经济效益达1.5亿元。
“虚拟电厂作为能源消费革命和电力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产物,承载着推动能源体系变革与重塑电力格局的重要使命。”原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余璟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评价道。将虚拟电厂纳入主流电力调度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优化电网存量配置、降低电源扩容需求、推动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加快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现代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
民企突围:从“试探观望”到“主动抢滩”
“我们赶上了虚拟电厂的第一班车。”恒实盛景能源科技公司市场总监刘卓感慨。
这家民营企业目前是深圳空调聚合量最大的聚合商,通过改造100余栋商业楼宇的中央空调系统,累计参与精准响应64次,调节量31万千瓦时,获响应补贴超百万元。
但刘卓更看重长期收益:“空调负荷占深圳虚拟电厂总调节能力仍在提升,未来代理用户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民企的舞台会更大。”
民企的灵活性,成为破解技术适配难题的关键。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虚拟电厂运营业务负责人吴丹莉举例,“民营充电运营商收益驱动性更强,愿意为提升收益改造设备,一些民企充电场站调度响应率很高。”
目前,深圳虚拟电厂接入的充电桩中,超半数由民企运营,通过“无感调控”技术,用户在充电时几乎察觉不到功率变化。
不过,民企的“轻装上阵”也暗含挑战。
一家充电桩运营商透露,参与跨省调峰需承担设备改造和平台接入成本,“初期投入大,若补贴政策波动,可能亏本”。对此,深圳的做法是“扶上马再送一程”——通过全国首例虚拟电厂项目类超长期国债,为民企提供万元补贴,并将收益分配权交给市场。
“深圳的模式是让聚合商和用户谈收益分成,把具体的分配情况交给市场,把实惠落到运营商,让运营商有动力、有压力提高服务质量,让更多的用户聚合到虚拟电厂的大盘。”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告诉记者。
技术攻坚:自主创新铸就“秒级响应”
虚拟电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像传统电厂一样“听话”。
2023年5月,深圳虚拟电厂首次基于5G专用切片技术实现了虚拟电厂参与南方区域调频技术验证。深圳虚拟电厂将分散的充电桩、空调、储能设备整合为“虚拟机组”,在电网频率波动时,1秒内可完成本地频率变化监视和功率调节。
“预计2025年底可常态化参与南方区域调频市场。”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所赵文猛向记者介绍说。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标准先行。针对现有虚拟电厂标准、规范缺失的现状,南方电网成立了新型电力系统负荷侧资源灵活调控技术标准化工作组。
“目前我们已发布南方电网虚拟电厂领域首个技术标准,联合南网总调编制《南方电网虚拟电厂并网调度服务手册》《南方电网虚拟电厂并网调度协议》等系列规范性文件。”赵文猛指出,这些标准方案明确资源接入、调度协议、收益分配等规则。“过去各企业数据接口五花八门,如今深圳通过发布技术标准,统一资源接入协议与调度规则,推动分散资源实现‘同频共振’。”
此外,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和南网科研院系统所联合研发了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及“瀚海”系列国产化自主可控产品,覆盖了加密芯片、安全通信模组、智能终端和测试装置,解决了虚拟电厂并网的多项技术难题,为虚拟电厂技术大规模应用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市场扩容:从“单兵突进”到“区域联动”
至今,深圳虚拟电厂已创造多个“第一”,但深层次挑战依然存在。
“最大的瓶颈是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一位负荷聚合商直言。深圳企业参与调峰需依托广东电力交易中心,而现有规则对负荷侧资源仍不友好。相比之下,有些省份虚拟电厂可直接参与现货交易,利润空间相对更大。
面对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现实掣肘,深圳仍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
2024年,深圳虚拟电厂推动接入南方区域调频辅助服务市场,通过“容量补偿+里程补偿”模式拓宽收益渠道,并联合广州、东莞等城市发起全国首个“湾区虚拟电厂联盟”,在国内首次实现第三方独立主体跨城电力互济。
目前,深圳虚拟电厂已接入380万千瓦资源,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65万棵树。
但虚拟电厂的脚步不止于此。“我们相信未来虚拟电厂可以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新生力量’。”程韧俐表示。
在深圳的蓝图中,虚拟电厂将深度融入城市治理——通过连接智慧园区、5G基站、充电网络,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生态;通过碳普惠体系,让居民节电收益可量化、可交易;通过标准输出,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深圳模板”。
当每个楼宇、每辆电动车都成为虚拟电厂的一部分,能源革命逐渐触达普通人;当民营企业的灵活创新与电网调度无缝对接,新型电力系统正在焕发创新的生命力。
弄潮儿向涛头立。深圳正以先行者的姿态,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劈波斩浪,交出了一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亮眼答卷。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