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2-21 11:18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通讯员 程闯将 王倩倩 李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自重组以来,国家电投集团始终秉持创新基因,矢志不渝推进科技创新。
2024年,国家电投集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围绕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明确“干什么”,聚焦促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明确“怎么干”,锚定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明确“谁来干”,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决心和勇气,持续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功能。
高质量完成核电、重燃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重要节点;高效率参与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高层次打造绿色氢基能源产业链取得积极进展;高标准申报承担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任务;高水平推动引领性科技成果培育与申报取得突破……回望2024年,国家电投集团全力推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持续迸发澎湃动能、释放强劲活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履行使命担当指明了方向。
国家电投集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取得一批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着力解决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学问题,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
“大型先进压水堆非能动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我国自主研制的功率最大、技术等级最高的燃气轮机——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点火和满负荷试验……2024年,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捷报频传,多项技术和工艺填补我国相关领域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开放合作,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2024年,国家电投集团组织召开第三届联盟大会,总结“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和现代产业链建设成果,发布产业链大数据平台2.0,与产业链上下游签署供需对接合同,吸纳6家威海市企业、高校加入联盟。同时,联合国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协同攻关,在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承担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2024年,国家电投集团通过创建“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联合创新”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慧能源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布局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后续高效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国家部委科技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体制改革,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人才队伍
改革是释放科技创新动能的金钥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出全面系统的部署安排,明确“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一系列新招、实招,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
国家电投集团顺应大势,向体制机制障碍亮剑、卡点堵点动刀,持续将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优化体系,组织体系运转更活——
针对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科技创新组织化程度、协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国家电投集团创新搭建起“三层六类”架构体系,确保科技创新顺畅运转。
构筑高地,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更“燃”——
以“均衡增长战略”为引领,国家电投集团制定《国家电投一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4—2026年)及中长期展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
组建电投综能,负责综合智慧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等;组建能研院(上海成套院),推动非核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组建经研院,作为建设中央企业国家高端智库的主要平台……2024年以来,国家电投集团专业化改革蹄疾步稳,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广大科技人才搭建起一方干事创业的宽广舞台。
在完善人才“引用育留”机制方面,国家电投集团建立二级单位党委层面联系服务科技人才机制,各单位将服务科技人才纳入《党委决定事项清单》《公司党委委员“一岗双责”任务清单》;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坚决破除“唯帽子”倾向,开发量化积分指标体系;将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和科研骨干倾斜……通过松绑减负、揭榜挂帅等,科研人员创新创效活力进一步被激发。以新源智储为例,该公司通过股权激励,实现核心人才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截至2024年底,纳入新源智储股权激励对象的科技研发人才达到38人。通过建立科研人员担任产品经理制度,设置总经理即时奖励等,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国家电投集团深入谋划实施“均衡增长战略”,着力培育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将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新赛道培育实现新突破——
氢能领域,成功突破阳极催化剂、增强型复合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碳纸三种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
绿色氢基能源领域,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完成机械竣工,投产后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绿氢合成绿氨创新示范项目。
绿电交通领域,超前布局“绿电交通+氢能交通”业务,积极推进交能融合,将创新成果嵌入产业链,加速推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截至2024年底,交通强国试点累计推广换电重卡超5万辆,布局充换电站超1200座。
核能应用领域,由上海核工院总包研制的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秦山核电基地投运,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为全球核医疗产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强化数智化赋能增效,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大力推动智慧场站建设,在风电场站、光伏电站大规模应用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大幅减少组件故障损失,持续赋能存量资产提质增效。水电站远程集控率由73%上升至80%,装机容量集控率由34%上升至74%,大中型水电站基本全部纳入远程集控管理。
稳步推进火电自主可控建设,完成吉电股份白城发电公司、贵州金元纳雍电厂、辽宁东方发电有限公司以及南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4台不同类型火电机组的DCS控制系统自主可控改造任务,火电机组控制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
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打造看得见的“生产力”——
专利方面,截至2024年底,申请专利447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48件(占比70.4%);共获得专利授权224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58件(占比47.1%);2024年,新增国际专利申请7件,新增国际专利授权21件(其中新增美日欧专利授权12件)。
技术标准方面,截至2024年12月,参与形成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335项,其中国家或行业标准328项、国际标准7项。
引领性成果培育与转化方面,“非能动三代核电主泵变频器”等9项成果获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累计有22项核心成果获认定。2件高质量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第25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低能耗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智慧矿山综合管控技术与示范应用”“火电机组‘全域-协同-在线’全息可视化运检关键技术与应用”等一批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新的征程上,国家电投集团将锚定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力争早日建成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