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11-25 14:10
我国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体系
——2024中国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李欣智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11月22日,以“氢智未来绿动花城”为主题的2024中国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攀枝花市氢能产业投资推介会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会议显示,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政策持续完善,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体系。但同时,氢能产业仍面临许多技术和体制上的瓶颈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政策持续利好
凝聚各方发展信心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时期,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清洁转型是必由之路。发展氢能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已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共识。
从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4年能源法将氢能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国围绕氢能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大量政策,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介绍,仅2024年以来我国就发布国家级氢能产业支持政策20余项,涵盖了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示范推广、设备更新等多个领域。从国家到地方,从规划到立法,从制造到应用,氢能产业各领域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积极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让各方对氢能产业发展前景普遍看好。
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苏伟表示:“2022年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年11月上旬,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我国首部能源法,将氢能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确认了氢能的能源属性,明确了国家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氢能迎来了重大机遇和光明前景。”
全产业链已经形成
产业发展呈现新态势
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并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及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的氢能产业体系,部分领域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制氢设备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部分设备、材料的性能与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魏锁介绍:“2024年,氢能产业新增电解槽新品84个。碱性电解槽单槽最大产氢量已达5000标方,PEM电解槽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500标方率先下线,关键指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国富氢能10吨/天级液氢系统在齐鲁石化运行,航天101所完成了我国首套氢膨胀5吨/天氢液化系统研发。燃料电池电推额定功率突破400kW,整体技术性能大幅提升,质子交换膜、碳纸等关键材料入堆验证,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快速缩小。”随着制氢设备技术与效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制氢项目特别是绿氢项目的规划建设也明显提速,截至2024年11月,我国累计规划建设绿氢项目超400个,对应电解槽需求达到72吉瓦,合计规划绿氢产能突破每年800万吨。
示范应用方面,氢能在各领域全面铺开。截至2024年10月,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突破22790辆,全国累计建成加氢站507座,规划建设掺氢纯氢管道里程近8000公里。6个省市出台了氢车高速免费政策,多地提出构建跨域氢走廊。除交通领域外,氢能在能源、工业等领域应用也在不断深入。一批氢能应用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苏伟表示:“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氢能应用场景,从氢冶金、电力调峰、储能、氢燃料电池到建筑应用,氢能应用有望成为年产值超过万亿元的新赛道,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
突破发展瓶颈
会议期间,在谈及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与会嘉宾、行业专家坦言,虽然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许多技术和体制上的瓶颈和挑战。对于如何解决这些瓶颈与问题,多位嘉宾表示,氢能产业需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
苏伟表示,要集中力量攻克氢能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瓶颈,特别是在制储、燃料电池等核心领域,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研发机制,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加强对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的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从制、储、加注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合理规划出氢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氢能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探索氢能多场景应用,开展氢能项目的试点示范。
对于如何更广泛推动氢能市场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建议:“现阶段,不要强求用可再生能源绿氢,不管是绿氢、蓝氢还是灰氢,只要是氢都要先用起来,都用起来以后才能通过技术迭代把整条产业链成本进一步降低,在将来逐步过渡到绿氢为主。”
魏锁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从推动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和交通领域先导示范,向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和多领域规模化应用转变,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研究也从整机制造向核心材料研发、应用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逐步深入。解决产业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还需要通过技术研发攻关破解。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