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10-23 11:35
科创引领 驱动新型储能更高水平发展
——电力行业新型储能发展大会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衣韵潼
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电力系统优化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两年,中国储能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站在新起点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新型储能更高水平发展?10月18日,在电力行业新型储能发展大会上,来自政产学研的各领域嘉宾积极建言,为加快发展储能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
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截至2023年底,全球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89.2吉瓦,同比增长21.9%;中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累计31.39吉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据寻熵研究院预测,在基准场景下,2024年国内储能新增并网规模有望达到 34.5吉瓦/85.4吉瓦时,以吉瓦时计增长率达到74%,储能市场还将不断创造新增长极。
“近年来,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持续增长,新技术不断涌现,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力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建首席科学家张宗亮预计,到2030年“碳达峰”时,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还将不断增长,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维荣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加快发展,在技术装备项目建设、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新时代发展需求下,广大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
完善新型储能产业链,不断推动技术变革,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前瞻布局,取得成效。中国电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徐鹏程介绍,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建自主投资开发的独立电化学储能规模已达200万千瓦时,国内单站规模最大的肥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也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下一步,中国电建还将分阶段、分领域推进新型储能业务,到2025年推动典型示范项目落地,在锂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方面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原创关键技术。”徐鹏程说。
新型技术应运而生
应对当下储能发展中的安全性、稳定性挑战以及成本效益问题,持续推动技术迭代是可行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抽水蓄能基本原理,具备抽水蓄能优点,又部分避免了其自然条件限制的新型重力储能技术应运而生。
“重力储能无处不在,其理论转化效率高于抽水蓄能,同时具有安全性高、环境友好、适应性强、寿命长、选址约束小、功率和容量易扩展、介质不易损耗、成本相对低、长时储能且无自放电等特点,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兼顾,具有独特优势。”欧阳晓平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则认为,深地储能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风、光等清洁能源时域和地域性强,不能平稳供给、利用效率受限,大规模氢储能和压气蓄能是保障清洁能源平稳供给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关键。”
据了解,深地储能利用深部地下空间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储能介质包括压缩空气、天然气、石油、氢气等,储能地质体常为盐矿采空区、废弃矿洞、枯竭油气藏等。
杨春和表示,当前深地储能的发展拥有广泛机遇,但也面临储能地质体多尺度渐进破坏表征难、深地储氢地质体力学-化学-生物作用机制复杂、深地储能介质多尺度渗透演化规律认识不清等多种挑战。未来,仍需通过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破解技术瓶颈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深地储能深化发展。
融合机制驱动前行
聚焦新型储能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周守为表示,需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携手应对技术挑战,持续提升储能技术效能与可靠性,不断降低成本,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可持续。
电建新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新能源与储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涛认为,要从技术和产业两个维度探索深化发展空间。“赋能风光传统业务开发,以核心技术为源动力,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同时,从产业角度,调动内外资源,紧扣示范工程,依托重大平台,集智研发攻关,拓展区域市场。”
科创引领,产业融通,从锂离子电池到液流电池,从压缩空气储能到深地储能,各类储能技术百花齐放,为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火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等已经为电力系统提供大量调节容量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又该如何进行自身定位并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薛小代表示,储能不是“一家独秀”,电力市场对储能的需求是多样的,各种储能将在技术、时长等多方面形成对传统调节形式的有力补充。新型储能未来将呈现复合型特征,实现1+1>2的功能,通过技术进步,在完成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电力市场持续繁荣。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首席技术专家姜昊表示,新型储能广泛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各环节,在未来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碳达峰阶段,新型储能会出现全面市场化发展,应用以调峰、调频等服务为主,单一功能的应用场景较为普遍;碳中和阶段,多元化储能协同规划和运行体系充分构建,储能的适用场景将呈现宽时间尺度特征。”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