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8-27 15:45
“地沟油”变身航空煤油
我国生物航煤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赵悦婧
临近暑期结束,民航运输迎来返程高峰。
作为民用航空业的必备能源,航空煤油的研发攻关和供给保障对于培育交通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显示,去年我国全年航空煤油表观消费量为3423.4万吨,同比增长73.6%,突显了民航市场巨大的能源需求。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提出,全球航空运输业将于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用生物航煤替代化石燃料是推进全球航空运输业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民用航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全球已有超过45家航空公司,40万架次航班使用了生物航煤。据中国石化统计,以目前我国每年3000多万吨的航煤消费量计算,如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55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5亿棵。
我国已掌握生物航煤自主研发技术
生物航煤是一种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航空燃油,原料主要包括椰子油、棕榈油、麻风子油、亚麻油等植物性油脂,以及微藻油、餐饮废油、动物脂肪等。相比传统航煤,生物航煤的全生命周期可降低50%以上的碳排放量,已成为全球航空碳减排的主要方向。
今年6月5日,加注我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的国产商用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和山东东营机场完成首次试飞工作,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绿色航空技术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此次试飞所使用的航空燃料主要是餐饮废油,也就是由俗称“地沟油”的餐余废油加工而成,并以40%的比例与普通航空燃料调和。
“这次成功试飞,不仅验证了国产生物航空燃料与国产商用飞机的兼容性、安全性,也为以后生物航空燃料进行商业化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中国石化首席专家曹东学表示。
与传统炼油最大的不同是“地沟油”的炼制过程非常复杂,对设备技术要求极为苛刻——
“地沟油”收集之后,要把其中的菜叶、食物残渣等杂质先去掉。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方式进行,使杂质沉降后分离,或直接运用专业的吸附剂去除杂质。除去杂质后,“地沟油”中的大块杂质基本被清除干净。
接着,运用吸附剂将油中的胶质去掉。这样,暗棕色的“地沟油”将变得较为清澈,但依然存留着原有的酸臭味。为此,需要在其中加入甘油,使“地沟油”酯化后形成比较纯净的甘油酯。
为了能够将“地沟油”稳定地转化,中国石化自主开发了专用催化剂和工艺,并在镇海炼化建成亚洲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每年能处理10万吨“地沟油”,相当于一个千万人口城市一年的餐饮废油回收量。
成本较高 生物航煤发展需“再扶一把”
2022年5月,“生物经济”被写入“十四五”规划。中国民用航空局出台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到2025年,生物航煤用量达到5万吨。
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全球航煤消费量中有2%使用生物航油,同时确保有10亿乘客乘坐生物航油混合动力航班。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生物航煤将成为石油基航空煤油的有力补充,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也可作为拓展非石油资源生产航空煤油的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从目前生物航煤产业发展来看,生产成本高、应用成本高成为生物航煤发展的掣肘。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专家陶志平告诉记者,生物航煤目前的价格是普通航油的两倍以上,成本较高,这也是国外生物燃料起步虽早,产业化发展非常缓慢的原因所在。
“因此,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必须要实现经济性、原材料等的突破。从回收到加工,全流程下来其实成本不低,大概是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多。”陶志平说。
鉴于较高的成本价格,全国人大代表莫鼎革建议,可以参考国内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相关政策,进一步健全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链税费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研发和生产等产业链各环节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鼓励农林废弃物等多路线原料的技术研发。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供需市场尚未被完全激活,政策导向不明朗,废弃油脂原料90%出口导致国内供应不足,全产业链相关财税制度尚未健全。
对此,莫鼎革建议,要构建贴合我国实际的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体系。一方面,加快建立废弃油脂等生物基原料规模化高效供应体系,鼓励具备规模化加工能力的央企、国企及大型民企参与原料回收业务,从产品标准、出口退税政策等方面加强管控和政策调整,管控废弃油脂出口,提高原料保供,提高产业集中度及生物基原料资源统筹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快建立我国自主可控的可持续认证体系,实现国际互认,打破可持续认证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受制于人的现状,以支撑可持续燃料产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