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电网》 时间:2024-08-21 17:09
我国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卓翔
中国传媒大学 江柯
今年全国科技大会的隆重召开,正值全球科技格局加速演变、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意义深远,影响重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领域从“跟跑者”成为 “并跑者”,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领跑者”。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然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成就与梗阻:我国科技创新现状
近几十年来,中国科技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取得了众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工程技术方面,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拥有全球领先的5G通信技术,以及在超级计算机、航空航天、海洋探测等领域的显著进展。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超导材料、基因编辑、脑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中国拥有庞大的科技人力资源,每年培养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毕业生数量位居世界首位。这些人才构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加大对科研的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多元化的科技资金来源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实施。
尽管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挑战: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顺畅,创新生态体系仍需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
内部与外部:我国科技创新制约因素
中国的科技创新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想持续提升科技实力,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还需克服一系列内部与外部的制约因素。
就内部制约因素而言,目前高端芯片制造、精密仪器、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精尖领域仍存在短板,且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度较高;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效率有待提高,创新链中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衔接不畅的情况,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顶尖科学家和高端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科研诚信建设、创新激励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在内的创新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
就外部制约因素而言,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高价值领域遭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限制了中国获取先进芯片、软件和设备的能力,直接影响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升级;国际地缘政治紧张进而导致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全球布局产生不利影响;中国与全球科技强国的竞争越发激烈,包括顶尖科技人才竞争、技术标准争夺和市场主导权争夺。
主体与机制: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进路
要注重科技人才的系统性培养。第一,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强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高等教育应注重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国际交流项目等,为不同阶段和类型的科技人才提供成长路径。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独立开展研究,减少对资深科学家的依赖。第三,鼓励在职科技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技能,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建立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便于科技人才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提升。第四,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或来华工作。同时,加强与国际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要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科技研究。第一,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政府应设定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承担项目,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第三,注重社会组织与公民参与。鼓励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科技社团等社会组织参与科技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同时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公民的科技素养,激发全民的创新热情。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第一,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提供技术评估、知识产权保护、资金对接等服务,降低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第二,为科研人员和企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包括股权激励、税收减免等,激发创新主体的转化积极性。同时,提供政策指导,帮助企业规避转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第三,鼓励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研发体系,使科研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产业发展。
回望过去,我们见证了中国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科技创新能继续引领国家迈向更高峰。科技强国的梦想,正在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让我们携手并进,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科技力量。
责任编辑: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