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6-26 09:14
释放储能澎湃“新”动能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杨苗苗
自带新质生产力光环的新型储能,正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日前,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超3500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12%以上,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210%以上。
谈及发展新型储能的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表示,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新型储能强有力的支撑。新型储能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
“调”光“驭”风发展进入快车道
新型储能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可谓乘风驭光而起,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串亮眼的数字,证实了发展势头之强劲。2020~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平均年增速达到136.3%。2023年,新增投运装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预计,未来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将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理想场景下,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13.9吉瓦,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1%,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39.9吉瓦。
新型储能的强劲发展态势不仅体现在装机总量上,还体现在储能电站的集中式、大型化趋势上,突出反映在10万千瓦以上的项目装机占比过半。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万千瓦以上的新型储能项目装机占比为54.8%,1万千瓦至10万千瓦的项目装机占比为38.5%,不足1万千瓦的项目装机占全部装机的6.7%。
装机容量的持续增大是必然趋势,是众多能源品类相似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规律,新型储能也是如此。从近期投运的储能项目中可见一斑,项目装机均在10万千瓦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0万千瓦。国内投运最大构网型储能电站装机为10万千瓦、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装机为30万千瓦、山西最大共享储能电站装机为40万千瓦。
除了装机规模,储能时长也是业内人士较为关注的一项指标。因为它关系到储能设备利用率,进而关系到储能项目收益水平。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为2.2小时,储能时长不足2小时的项目装机占全部装机的12.9%,2~4小时的项目装机占比为74.6%,4小时以上的项目装机占比为12.5%。记者发现,对比2013年底平均储能时长的2.1小时,今年一季度有0.1小时的增长。且在储能时长分段中,2~4小时的装机占据最大比重。种种迹象表明,储能利用时长在向好的趋势发展。
百花齐放试点建设引领技术创新
储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技术革新与突破是根本。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的加速推进,储能产业仍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要围绕储能共性关键技术、储能技术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方面进行重点部署,推动“科创+产业”加速融合。
目前,新型储能的新技术可谓百花齐放。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整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为97.4%,铅碳电池储能占比为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为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为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为1.2%。
“‘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各类技术路线的储能功率、时长、响应速度等特性各不相同,均存在各自的应用场景。”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告诉记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主机设备、全国产化液流电池隔膜、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系统等实现突破,助力我国储能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4月30日,山东肥城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并网发电。这是我国压缩空气储能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储能技术,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拥有不依赖金属资源且更为环保的特点,2023年10月15日,全球首套兆瓦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江苏宿迁投产。
2022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兆瓦级先进飞轮储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飞轮储能单机输出功率首次达到了1兆瓦,这是国内单体飞轮首次达到的最大并网功率,完成了核心部件飞轮、电机、磁轴承以及单机集成控制试验。
新型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形势喜人,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实实在在落地实施。为进一步推动新技术应用实施,国家能源局2024年初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这些试点示范项目涵盖目前新型储能的主要技术路线,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占30%,其他各类技术路线和混合储能项目占70%。从具体技术路线看,项目包括17个锂离子电池储能、11个压缩空气储能、8个液流电池储能、8个混合储能、3个重力储能、3个飞轮储能、2个钠离子电池储能、2个二氧化碳储能、1个铅碳电池储能、1个液态空气储能。
对于新技术应用实施的重要性,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基础处处长金磊同样认为,要支持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创新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目前,这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初见成效。自名单发布以来,相关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部分示范项目顺利并网运行,有力推动了储能新技术的应用实施。
对于进一步发挥好试点示范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各类技术进步,边广琦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单位做好示范项目跟踪。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强试点示范项目管理,持续跟踪项目建设进度,严控施工质量,加大示范项目专项政策研究,协调解决项目问题,总结项目先进经验。示范项目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确保示范项目按期投产,同时要严格按照申报方案实施,遵守新型储能项目管理相关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系统运行维护,及时编写示范项目验收报告,并定期通过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报送项目建设运行。
“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目前,新型储能政策和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构建。《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关于储能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政策框架体系虽然已初步构建,但进一步地丰富完善和细化健全还需持续发力。
加强调度运行机制建设一直是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亟须政策细化完善。现阶段,部分储能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新型储能要提升利用率,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科学有效地调度运行尤为重要。对此,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了接受电力系统调度新型储能范围,对接入电力系统并签订调度协议的新型储能进行了规范,并将新型储能具体分为调度调用新型储能和电站自用新型储能两类。
今年国家能源局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边广琦重点介绍了国家能源局在持续完善新型储能调用机制上所做的工作,同时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工作,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强化新型储能调度运用等措施,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边广琦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不断完善新型储能政策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持续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不断引导各类储能科学配置和调度运用,促进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发挥,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责任编辑: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