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研究丨能源高质量发展要关注风险稳中求进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4-01-24 13:58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丽静

  2023年,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能源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加大,能源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实现能源安全保供和清洁转型双提升、双平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保障。展望未来,各类能源发展安全风险亟须关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尚需多方发力、能源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差距。

关注各类能源发展安全风险

  当前,全球能源发展环境发生深刻转变,国际格局动荡变革期、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期、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期四期叠加将使能源安全事件多发频发,风险更趋复杂难料。

  首先,近年来,全球主要能源价格高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市场的动荡,叠加经济复苏带来能源需求增长,降水、极端天气等因素导致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性加大,不稳定、不确定和难预料的因素增加,不断冲击着全球能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性。

  其次,未来随着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将显著提升。特别是锂、钴、镍、石墨、稀土、天然铀等关键矿物和芯片、软件、核心零部件等的安全供应问题越发突出。同时,我国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也很高,约三分之二的战略性矿产还需进口且进口来源地集中,依存度超过90%的有镍、铌、铪等。

  最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迭代升级,将深刻地影响未来能源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将改变能源格局与业态。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内部经济发展新态势以及“双碳”目标能源转型进程,需要以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协同推进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气候行动多重目标。

多方发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建成新型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转型的长远目标。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加突出安全和低碳。未来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可从三方面发力。

  第一,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可再生能源难以形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安全替代。因此,需要围绕稳住化石能源生产和保底供应能力,继续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开展化石能源的消费替代。

  第二,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新能源发展,将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转化为以风光发电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地域辽阔、风光资源富集,相较于零敲碎打的分布式新能源建设,基地化、规模化建设风光大基地更利于快速提升新能源占比。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方向。

  第三,需加快推动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协同互补、融合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围绕重大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两大关键驱动力,与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体系和智力体系深入融合;要加快构建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数字智能、普惠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能源支撑。

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力度

  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创新能力全球领先,取得了多个“世界第一”和“国际首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不过,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以及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比如,能源技术装备长板优势不明显且尚存短板;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等方面需要进口,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偏少;产学研“散而不强”,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等。因此,有必要在多方面重点发力,加快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补短锻长。聚焦“卡脖子”技术和“掉链子”环节,突破基本原理、基础软硬件、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仪器设备等制约。持续增强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并在这些优势领域中打造先进产业群。

  二是促进科技创新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研究快速兴起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多元化能源产品种类和供给渠道,以分散市场风险、减少地区依赖。加强“一带一路”新能源产业合作,开辟新的新能源应用市场,通过市场多元化降低欧美市场波动的影响。

  三是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动各领域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持续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促进技术和市场有效对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