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4-01-09 10:22
岳昊
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当前,冀北清洁能源基地呈现“双70%”(北京70%的用电通过冀北域内电网网架和跨省输电通道输入、新能源装机占统调电源装机比重超过70%)的特征,正逐步实现新能源从装机主体到电量主体的跨越发展。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并网,冀北清洁能源基地“双高”电力系统显出雏形,保供应和促消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题定位为高质量跃升发展,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为关键特征。未来一段时间,开发大基地、融入大电网、依托大市场、培育大产业,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为导向,是冀北清洁能源基地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的必由之路。
强网架 提外送
支撑清洁能源基地大规模开发
发挥“京津冀北一张网”优势,加快推进大规模外送通道建设,依托特高压工程,让清洁能源融入大电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消纳。
一是补强电网网架。以京津冀北1000千伏特高压大环网为支撑,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进一步拓展延伸,网间联络更加紧密,整体结构日趋完善,清洁能源送出能力和供电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提升外送能力。“十四五”规划建设大同—怀来—天津北特高压、张北—胜利等特高压工程,以及坝上、承德北等500千伏新能源送出工程,适时研究规划张家口新能源外送第二通道,形成多层级、多通道、多落点交直流电网深度融合的清洁能源外送格局,满足“十四五”末超过8000万千瓦新能源送出需求。
促协同 聚合力
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利用
促进源网协调、多能互补、政企联动、规划协同,凝聚各方合力,系统解决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利用难题。
一是促进源网荷储协同。加强源网荷储统一规划,实现新能源和配套电网、调节电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广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实现源网友好。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以抽水蓄能开发建设为重要节点,推动抽水蓄能工程同风电光伏互促互进、融合发展。按照最大负荷5%建立可调节负荷资源库,引导制氢、大数据等产业向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布局。
二是促进电力与热力、算力协同。发挥张家口“东数西算”“西电东送”两大枢纽节点作用,以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多能互补为支撑,着力推进电力、热力、算力、制氢等互补互济深度耦合,先行示范园区实现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形成电力与热力、算力协同互动的典型示范经验,逐步推广至地区级。
三是加强电网规划协同和政企协同。完善京津冀电网协同规划机制,建立新能源消纳协同体系,统筹新能源消纳需求,研究建立适合京津冀协同模式的消纳指标、责任分解、协同合作等相关机制。坚持“量率一体”,以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和新能源合理利用率为目标,推动新能源科学布局、有序发展。
重创新 做示范
助力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打造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区,持续在大规模新能源交流汇集与组网、新型柔性直流输电、新能源柔性低频交流输电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动核心技术实现系统性突破,带动关键产业实现跨越式升级,引领新能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广“新能源+储能+调相机”模式,提升送端新能源系统稳定运行水平、送出能力与支撑能力,确保输电通道满送、具备一定顶峰能力。通过在张北特高压汇集新能源配置“调相机+储能”,提升张雄特高压新能源送出能力。
二是攻关构网型新能源技术,谋划新一代构网型源网荷储示范电站,实现新能源场站对电网频率和电压的主动支撑,为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与控制提供技术储备和实证经验。
三是打造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2.0版。从设备、场站、集群、系统等层面,推进原创技术攻关,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发力整体优化,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融大网 扩市场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京津冀市场化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京津冀能源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多种能源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稳步推进绿电交易,推动冀北清洁能源在京津冀、华北地区更大范围消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健全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构建以京津冀电力资源一体化配置为目标的电力一体化市场体系,完善跨省送电计划与电力市场相结合的清洁能源输送消纳协同机制,扩大冀北清洁能源基地外送消纳范围。探索绿电、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等指标在京津冀区域内市场化交易。
二是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体制机制。充分吸纳冬奥新能源交易机制经验,丰富完善绿电交易品种、积极开展绿色电力试点交易,构建全面放开的新能源交易市场机制。统筹市场交易与保障收购衔接机制,巩固完善“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的“四方协作”绿电中长期市场机制,探索开展绿色电力长期购电协议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绿色电力生产消费市场体系。(作者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娜
校对: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