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4-01-02 13:45
中国电力报记者 曲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这成为2023年油气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原油产量站稳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提前达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展目标。
“深海一号”“深地一号”、深地塔科1井、深地川科1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石油人不断向“深”挺进;“海油观澜号”“零碳原油”、绿氢炼化、地热供暖……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石油人持续逐“绿”前行。
一个细节令人动容。2023年12月14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中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项目“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压力最高的开发井——A12井钻井作业顺利完成。
“A12井完钻井深超过4300米,至此‘深海一号’二期项目钻井总进尺已超过50000米,相当于6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钻井作业整体进度达到90%。”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总工程师刘书杰介绍。
6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石油人用行动诠释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亦传递出坚定信念——为端牢能源饭碗,珠穆朗玛有何惧,地心历险又何妨!
增储上产 端牢能源饭碗
2023年4月4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启动会。会议指出,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为进一步筑牢油气供给安全底线,必须“开源”“节流”同步推进,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其中,“加快进军‘深海、深层、非常规’领域”是一大抓手。
在深海领域,A12井钻井作业顺利完成,刷新国内深水开发井压力等级纪录,有效验证了中国自主建立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对进一步开发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地领域,2023年5月30日,中国石油发布消息,我国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油田开钻。2023年7月20日,我国第二口万米深井——深地川科1井在四川盆地开钻。两口深井犹如万米“双子星”,于祖国的西北和西南交相辉映。
目光投向我国首个“深地工程”重点油气项目——“深地一号”。2023年12月19日,中国石化发布2023年十大油气勘探发现成果,“塔里木盆地顺北中部超深凝析油气新领域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位列第一。
2023年,中国石化加快建设“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基地,集中部署顺北中部富油气区,接连打出了13口高产井,高效发现了两条亿吨级、四条千万吨级富油气断裂带,风险勘探断裂间新领域喜获千吨高产,成功打造了顺北中部“整体富集、含油连片”的大场面,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石油2.76亿吨、天然气2093亿立方米,建成300万吨油当量产能阵地。
在非常规领域,2023年12月11日,来自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的消息显示,焦页6-2HF井累计产量突破4亿立方米,创全国页岩气单井累产最高纪录。
绿色发展 加快低碳转型
“开源”之余,如何“节流”?
上述会议指出,要围绕“油气上游领域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费大户”想办法出措施。油气上游领域具有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通过大力实施清洁用能替代,同步增加油气商品供应量,是增强油气供给能力、显著降低油气生产能耗和碳排放的现实途径。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在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此背景下,石油企业发力与新能源的融合,捷报频传。
2023年5月20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正式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标志着我国海上油气开发迈出进军“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
2023年6月3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出高纯度氢气,并实现生产到利用全流程贯通,为国内光伏发电绿氢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
2023年8月4日,中国石油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Ⅲ区块最后一项清洁替代措施光热系统正式并网运行,标志着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零碳示范区建成投运,我国产出第一桶“零碳原油”。
……
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也是化石能源近零排放的主要路径。
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在南海东部海域恩平15—1平台正式投用,标志着我国已拥有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
2023年7月11日,我国首条百万吨输送规模、百千米输送距离、百公斤输送压力的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对推动我国CCUS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油气行业是CCUS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如是评价。
全力保供 增进民生福祉
国之重任要负,民生担当更要扛。日常出行的油、灶台升腾的气、对抗寒冬的暖……这烟火人间哪里少得了油气的身影。
2023年12月10日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大雪、局地暴雪或大暴雪。华北、黄淮等地最低气温接近或跌破历史同期极值。
严寒来袭,温暖不减。中国石油发挥一体化优势,严格把控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全面落实冬季保供责任。截至2023年12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日供气量最高达到8.6亿立方米,较降温前大幅增加近9000万立方米,刷新历史同期纪录;储气库日采气量较降温前高3400万立方米,LNG日气化量较降温前高4000万立方米,持续守护“民生温度”。
国家管网集团扛稳扛牢冬季保供调度协调主体责任,紧盯天然气供需趋势波动,积极对接三大石油公司等广大托运商,统筹协调油气上载资源,在用气高峰前增加管网储备,利用窗口期错时错峰提升管网管存,确保极端天气下能源可靠供应。数据显示,2023年12月13日,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输气量突破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为积极应对华东地区冬季保供的巨大用气需求,国内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提前分析天气情况对船舶进出港的影响,在2023年10月份创下“6天接卸3船、1天进出港2船”的高效接卸新纪录。
另一种清洁取暖方式——地热供暖的“热”度高涨。2023年11月15日,作为我国最大的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中国石化全面启动地热供暖服务,900余座换热站陆续投入运行。
据了解,2023年供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为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11个省市62个市县的百万余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
数智赋能 提升创新能力
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不同,2023年的供暖季,中国石化聚焦供热生产数智化,通过自主开发新能源智慧化生产运维管理平台,将738座地热余热站信息化数据接入平台,80%以上的地热站点可实现地热井、换热站、供热单元、用户端一体化调控和自动优化参数,推动节能降耗、质量提升。这也响应了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增储上产、绿色发展、能源保供,均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
2023年4月10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深海一号”大气田完成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工作,具备在台风期间保持连续安全稳定生产能力,成为世界首个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2023年9月15日,被誉为“地热界的奥林匹克”的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首次承办此项国际盛会,也侧面印证了承办方中国石化在地热领域的实力。据悉,中国石化创新形成以地热勘探热储评价技术、地热钻井技术、梯级利用技术等为一体的六大核心技术体系,拥有1个地热重点实验室、100余项技术专利。
当前,中国石油两口万米科探井正安全高效地钻进,意味着该企业已掌握极其复杂地质构造勘探能力,掌握深地钻井技术与装备技术,并跨入世界前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介绍,围绕万米深地科学钻探面临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难题,中国石油设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十四五”期间将形成新一代超深层地震采集装备、超高温高压测井仪器、万米级智能钻机、耐240摄氏度以上井筒工作液、175兆帕超高压井口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深层超深层地质与工程技术装备的迭代升级,带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
责任编辑:杨娜
校对: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