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专访 | 把握“三农”发展特点 推动农村能源革命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 时间:2023-11-20 09:52

——访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副所长黄碧斌

曲艺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场农村能源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加大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力度,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任务,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拉动产业链延伸,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向“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能源发展面临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此,《中国电业与能源》杂志记者专访了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副所长黄碧斌。

  《中国电业与能源》:新征程上,我国对农村能源绿色转型有着怎样的期许和要求?

  黄碧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今年3月份,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能源革命,加大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力度,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将成为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阵地,农村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将大力提高农村能源供应保障水平,加快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来看,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面临风险逐渐增大,大力开发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资源,对农村地区能源保障和安全意义重大。以分布式光伏为例,初步测算,我国县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潜力约为8.8亿千瓦,开发利用空间很大。展望未来,针对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间歇性以及与农村电力负荷特性的不匹配,需要强化农村地区各类新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时序统筹,推进分布式低碳综合能源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等多能互补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实现“源网荷储碳数智治”协同发展,促进农村地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从培育经济新动能角度来看,能源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上下游拉动作用强等特点。“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持续增强,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全球领先,风电产业也具有较强优势。展望未来,依托我国产业优势,大力支持农村地区新能源发展,将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投资,促进和扩大消费,大幅增加就业岗位。据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测算,2024—2028年,我国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约有2万亿元空间,叠加农村户用光伏投资潜力,引导拉动经济增长超过5个百分点。

  从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来看,我国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比重10%—15%,其中能源燃烧碳排放11.1亿吨,是农村减排的关键。展望未来,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类新能源资源和有机废弃物,因地制宜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发展,大幅降低农村地区能源燃烧碳排放,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电业与能源》:请您简要介绍下目前我国农村能源发展的情况。

  黄碧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效支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产业升级、农民生活改善。

  从消费端来看,农村能源消费呈现品类多样化、清洁化、电气化的总体趋势特征。农村能源消费品种涵盖煤炭、汽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电力、太阳能、薪柴等多种形式。2021年我国农村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占比分别为21.8%、28.3%、0.5%、37.2%,电能已成为农村终端消费第一大能源。随着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完成,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电力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例如,农村空调百户拥有量由2015年的38.8台提升至2021年的89.0台。

  从供应端来看,农村地区新能源呈规模化开发利用趋势,并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加速融合。近年来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大幅加快,尤其是分布式光伏,掀起了户用光伏的“安装潮”。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1.98亿千瓦,其中户用光伏9502万千瓦,约占50%,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农村新能源也正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加速融合,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新能源+乡村旅游”“光伏+现代农业”“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从基础设施来看,农村电网实现了全覆盖,乡村燃气普及率相对较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家先后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大电网覆盖到所有县级行政区,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面完成小城镇(中心村)电网建设、机井通电、村村通动力电三大攻坚任务,解决了一大批供电卡脖子、低电压、主网联系薄弱问题,农网户均配变容量从2015年的1.84千伏安提高到2020年的2.76千伏安,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2021年全国建制镇和村庄燃气普及率分别为65.4%和32.8%,仍大幅低于城市燃气普及率。

  《中国电业与能源》:聚焦“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能源发展尚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黄碧斌:实现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乡村振兴等新形势下,对能源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一是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仍需优化。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中非商品能源占比仍然较高,能源商品化和优质化水平明显低于城市。2021年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量约2.3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商品能源占比12.2%。在一些农业大省,散煤、薪柴、秸秆等非商品能源仍是农户的重要能源来源,这一情况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持续存在,如何提高其利用效率,减少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仍是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重要问题。

  二是局部地区新能源开发规模与消纳空间不匹配。当前,屋顶光伏基本采用全额上网模式,即使采用自发自用模式,电量也基本上网,呈现“管发不管用”,基本依赖电网集中消纳,背离分布式发电“自发自用为主”初衷,导致户均装机逐年增大,远超本地负荷,带来设备过载、电压越限等问题。以山东为例,截至2022年底,农村户均光伏装机达22千瓦,而户均用电负荷仅为1.09千瓦,全额上网户数高达96.4%。

  三是农村能源服务能力不足。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国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发展较为缓慢,仅有少数地方政府部门设立农村能源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以县级服务中心为纽带、以乡(镇)级服务中心为骨干和以村级服务网点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但是更多地区仅有市县一级的农村能源服务组织机构,村镇基本处于无能源服务状态,仅有部分兼职人员负责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及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无法保障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亟须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化能源服务体系。

  四是农村能源统计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能源统计主要覆盖商品能源,缺乏对非商品能源的统计体系和方法,导致农村能源数据统计缺失,不利于支撑我国农村能源转型方案的科学制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此外,传统生物质能源、劣质散煤利用总量较大,在多数地区以直接燃烧的方式使用,难以进行科学精准统计。

  《中国电业与能源》:推动农村能源革命,您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黄碧斌:与城市地区能源转型相比,农村能源转型基础更为薄弱、问题矛盾更加复杂,需要根据“三农”发展特点,从统筹规划、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数据统计等方面着重发力,推动农村能源革命。

  一是将农村能源生产与供应“要素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能源问题“要素化”,加强农村能源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规划的统筹,将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作为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创新农村能源开发模式,鼓励企业、村镇、农户多方合作,推进风光科学开发,因地制宜创新农村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创新农村能源消费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交通用能清洁化、低碳化,实现农村能源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以区域就地消纳能力为约束,加强源网荷储统筹协同,合理制定农村新能源开发建设规划,探索建立可开放容量发布机制,发挥“红黄”预警机制作用,引导在负荷水平高、电网承载力强的区域优先开发。

  二是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化能源服务体系,提高农村能源服务水平。构建县乡村、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村能源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线下设置村级综合服务站、乡级能源服务站、市县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等,线上构建农村能源服务平台,提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诊断检修、电动汽车充换电等服务。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营为主、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农村能源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根据村、乡镇、市县等各级能源服务的特点,进行人才培训和引进,充实农村能源服务技术力量,大力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是高度重视农村能源统计工作,健全县域能源数据统计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明确县、乡镇、村各个层面相关部门单位责任,以县为单位,建立健全县域能源生产消费统计体系,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入户等形式,摸清农村商品、非商品类能源生产消费底数,建立并完善农村能源生产消费统计体系。将农村能源统计数据纳入各级政府平台,解决目前数据体系缺失问题,为政府决策、企业优化运营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电业与能源》:电网企业应从哪些方面发力,为农村能源转型驶入“快车道”提供支撑?您有何建议?

  黄碧斌:电网是能源转换利用和输送配置的枢纽平台,在推进农村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立足农村能源“四个革命”,电网可当好农村能源供给保障者、绿色消费推动者、技术创新先行者、体制革命践行者。

  一是当好农村能源供给的保障者。持续推进农网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农村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积极推进县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补空白行动,服务各类社会主体投资充电设施,加强存量充电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运行维护。积极开展农村综合能源服务,有力支撑农村现代化能服务体系构建。

  二是当好农村能源绿色消费的推动者。积极推进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棚等农业生产加工以及乡村旅游等领域电气化。在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区域加强源网荷储协同,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推进全电绿色景区、近零碳智慧民宿等电气化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申报建设,为农村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借鉴和示范。

  三是当好农村能源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以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同互动为目标,推进微电网、新型储能、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探索构建多能互补、按需流动的智慧能源体系,高效满足清洁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走好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是当好农村能源体制革命的践行者。积极做好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服务,依法简化并网手续,优化服务流程,确保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应并尽并”,深化“新能源云”“网上国网”等线上渠道应用。深化“三零”“三省”“联网通办”等服务举措,提升农村充电基础设施报装、结算服务质效,有效保障新能源汽车下乡充电需求。

  《中国电业与能源》:2021年一号文提出“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2022年一号文提出“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2023年一号文提出“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连续三年的一号文提及“电网建设”,这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农网改造在农村能源革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黄碧斌:农村电网作为农村地区覆盖最广的能源基础设施,在农村能源转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电网企业始终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推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电服务水平,支持与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转型,为我国能源清洁高效发展,特别是农村能源清洁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家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的背景下,电网将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一是农村电网在农村能源革命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枢纽平台作用。新型电力系统最突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发电端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配用电端海量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分散接入。农村电网巩固提升不但要满足农业现代化、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新型负荷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要求,而且要承载新能源规模化接入,发挥重要枢纽平台作用,实现供需协同互动,保障安全可靠供电。

  二是农村电网为农村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加速融合提供海量应用场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农村电网的数字化改造必然为满足多元主体的接入、更加灵活地用能需求、更加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及不断更新迭代的商业模式提供最佳的物理和数字平台。

  《中国电业与能源》: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有条件地区稳步推动农村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在您看来,应如何具体落实?

  黄碧斌:农村地区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呈现发展快、数量多、分布广等态势,但实现“可观可测可控可调”比例仍然较低。结合农村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数字技术融入农村源网荷储各个环节,推进数据要素与能源电力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村电网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支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等技术应用,实现包含多种灵活性资源的配电网优化协调控制和科学管理,是今后农村电网建设的重点方向。

  一是推进农村源网荷储数据贯通。推动传感终端在农村源网荷储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实现信息通信网络全域覆盖,提高源网荷储一体化数据贯通和数据采集精细度。在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地区探索构建农村能源数智化平台,打破能源行业壁垒,实现油、气、热、电全覆盖,实现全县域、全品类、全链条能源运行“日度级”可观可测,探索农村能源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二是探索农村能源数智化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在农村电网智能辅助决策和调控方面的应用,推进电力流、数字流、算力流统一。针对农村地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点多面广”的空间特征,以现代信息通信、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聚合分布式电源等各类新型负荷,实现农村地区源网荷储协同运行和分层分级调控,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深入挖掘农村可再生能源为能源电力、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价值和效益。

  三是打造农村典型智慧用能场景。推进“能源互联网+”种植、商超、居民等特色场景建设,提供涵盖用能在线监测、优化指导、主动检修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发布用能告警、推送诊断报告等,实现便捷、高效、普惠能源服务,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需求,助力降低农村用能成本。利用电力数据实时性强、颗粒度细、覆盖面广等特点,推动电力大数据融入“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丰富电力大数据在“空心村”识别、乡村“五个振兴”等方面应用场景,构建“电力+乡村治理”大数据融合应用体系,辅助地方政府评估乡村治理政策成效。

  责任编辑:江蓬新

  校对: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