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10-18 09:18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10年来,一大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能源合作项目落地,一些以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线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立,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在深刻改变着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工业革命与“双碳”愿景下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能源转型的方向、路径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对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重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球能源转型关注热点调研分析
近期,世界能源理事会发布了《2023年世界能源脉搏报告》。报告整理了全球6大区域77个国家的711位能源行业的决策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智库专家,从能源转型的速度、能源转型的公平性以及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实现能源转型三大方面收集意见。
从总体来看,意见主要集中在:一是各方均对能源转型速度表示担忧,加快能源转型成为各方共识。64%的受访者担忧目前全球能源转型的速度太慢,无法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承诺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对清洁转型中的能源质量的关注。62%的受访者认为仅仅做到能源清洁是不够的,更需要提供高质量、可以保障安全与可持续使用的清洁能源。三是对能源转型的公平性,例如能源可负担性方面的关注。43%的受访者认为保证能源供应的公平性至关重要,应使用现代化能源系统为人民提供可负担的能源以实现广泛的公平性。四是为实现能源转型,亟需搭建新的能源体系。8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需要重新设计能源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能源不可能三角”。
经调研分析,关于能源转型议题,在全球获得广泛共识的主要结论如下:
关于加快能源转型速度。46%的受访者认为影响转型速度的最大挑战是国家间的不良竞争以及转型需要的资金投入。其中,对电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是能源转型速度的最大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供应链缺失、缺乏对新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等。39%的受访者认为最关键的措施是使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金融体系有效对接。此外,建设包容性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优秀实践的交流、宣传本地化的能源转型实践等也是重要措施。
关于推进公平的能源转型。43%的受访者认为能源可负担性和能源质量是确保公平的关键。其他影响能源转型公平性的重要问题包括改善能源产业工作环境、充分给予女性及青年在能源转型中的发声机会、加强公平的系统建设、增进南北合作及建立损失补偿机制等。86%的受访者认为快速推进公平的能源转型的最佳途径是采用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的框架方法,即综合考虑能源安全、经济实惠和可持续性三者的平衡问题。为了实现更广泛的能源公平,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气化水平,同时约有36%的受访者强调在投入资金与加强技术革新的同时,还应该发挥社区作用,着力加强本地化的能源转型力度。
关于能源转型的首要任务。48%的受访者认为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的首要任务是为人类和地球重新设计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型能源体系,降低能源碳强度。受访者同时认为需要加大可再生技术投资力度,包括储能、氢能和电力自动化技术等。另外有受访者认为应该更重视补充性或适应性解决方案,例如资源再利用、减排和回收等技术。
关于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平衡问题。34%的受访者认为能源转型治理的首要挑战是保障能源安全。其次关注的是在改善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中,能源价格是否能保持在可承担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系统韧性。自新冠疫情结束以来,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只有8%的受访者担心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于能源独立或相互依赖的问题,84%的受访者认为能源依赖是新的全球现实。另一方面,59%的受访者认为能源独立、“以我为先”的策略对于确保其国家的气候—能源安全议程至关重要。
能源转型对全球能源治理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全球能源治理在推动国际合作、协调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适应能源转型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现有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目标对象、思维策略均有了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
治理对象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多能互补转变。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转型的交织作用,将加速推动多能互补时代的到来,能源治理也更加关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
治理目标由相对单一品类的能源安全向多目标兼顾转变。如,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石油长期作为最重要的全球性大宗商品和战略性能源产品,石油的供应安全始终作为全球能源治理的首要目标。随着能源转型日趋成为全球共识,全球能源治理力求达到的目标也更为多元,需要兼顾能源发展的效率质量、公平性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多个方面。
治理思维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转变。当下全球各国、各行业均在经历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能源转型成为国际共识,清洁转型中的能源质量问题、公平性问题、能源可负担性问题均受到广泛关注和各方因素影响,能源治理所遵循的底层逻辑不再仅仅是“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间的线性平衡那么简单,而开始以系统性思维思考如何构建新的世界能源体系,以兼顾多个维度的平衡问题。
治理手段由单纯的市场手段向多维兼顾转变。过去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治理格局下,治理手段主要为能源资源的区域性协调、解决供需矛盾为主。面对更为复杂的能源转型议题,必须兼顾多边协商、技术贸易、金融投资、国际援助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以应对更为多维的目标和多元的利益诉求。
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相关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我国能源行业“走出去”的步伐愈发自信坚定,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也更为举足轻重。在能源转型深刻改变全球能源治理背景下,我国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重构,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综上分析,借鉴有关国际经验,建议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进一步丰富能源领域的“中国倡议”。充分利用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清洁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引领效应,以及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体量优势,积极响应全球关注的能源热点问题,不断提出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优势的能源转型“中国倡议”,持续丰富这些“中国倡议”的内涵与外延、理论与实践。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各类多边国际组织中切实提升国际议题设置权,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能源故事,充分体现“中国倡议”的价值。
进一步构建全球能源合作平台网络。建议发挥能源企业的积极性,以提升国际能源情报收集和整合能力。提高网络的覆盖面和“节点”密度,发挥行业专家的资源优势,广泛收集、听取各方声音,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全面地了解各方关切与意见,定期形成报告并发布,扩大我国在世界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参与度。
进一步探索建立中国主导的非官方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能源领域探索建立中国主导的非官方国际组织既是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积极发挥作用的组织保障,也是对官方外交作用的有益补充。要在探索中不断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能源组织运营模式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我国在现有国际能源组织或双多边机制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应主动创新运作方式。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智库逐步成为一国软实力的体现。充分融合各自优势,加强建设智库型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型智库。
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构建对外合作联合体。对于影响转型的关键问题,如技术创新突破、投资与金融体系对接、降碳与提升能效、能源贫困与社会公正等多方面问题,涉及投资方、融资方、战略规划设计者、国际合作资源对接者等多种实体和利益相关方。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统筹能源开发、装备制造、工程咨询等企业,以及国际组织、智库、高校、金融机构等,形成理念传播开路、对接合作与咨询衔接、投资与金融落地有序衔接的对外合作联合体,打通能源转型从理念到行动的通路,进一步夯实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务实形象和实干精神。(作者丛威,单位为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作者李龙飞,单位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责任编辑:江蓬新
校对: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