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 | 强化大基地外送能力建设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10-10 10:27

  风光大基地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明确,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大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55亿千瓦。当前,风光大基地建设正在推进,距离第一批约1亿千瓦基地项目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的目标渐近。《中国电力报》观察重点探讨风光大基地规划项目如何顺利落地,消纳送出有哪些难题待解,如何从政策、技术、机制等环节发力,让风光大基地大展风光。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极具挑战性、开创性的系统工程。国家能源局在今年6月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要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其中,构建以风光大基地为主体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外部输入及基础条件。

外送通道建设仍是难题

  当前,我国以风光大基地为主体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正处于急速扩张期。产业及政策支撑、资金投入不会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掣肘,最大的难题之一依然是外送通道建设。

  由于沙漠、戈壁、荒漠地形在西部、北部较为集中,风光大基地的建设在充分利用地理资源的同时,将不可避免的远离东部、南部消费市场,我国东西部能源逆向分布将进一步加剧,通过特高压通道送出实现能源大范围转移仍是最主要的解决方案。

  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到2025年,国家电网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将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2030年,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将提升到3.5亿千瓦。业内人士指出,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是风光电消纳的主要刚性约束。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及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除了各大电力央企之外,头部民营企业、油气企业也纷纷斥巨资入局。根据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投资主体新增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和宁德时代等非电力企业,随着风光大基地不断开发,预计会有更多投资主体加入。投资主体的增加提升了我国能源领域市场开放程度,但同时也对建设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当前新能源接入电网对储能容量及充放电时间等系统条件有强制要求,但对建设要求、设备选型等标准化方案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各投资主体基于不同利益,对建设标准的具体要求并不完全一致,不同投资主体的风光项目接入同一输电外送通道,将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坚持安全与效率双统筹

  目前,特高压的建设需求非常强烈。除此之外,其配套的新能源汇集工程也是重点建设任务。

  2010年左右,甘肃、内蒙古等地曾“大干快上”风电大基地项目,意图打造“风电三峡”,当时未将输电通道同步规划建设,并网消纳成为巨大难题,由于新能源在开发区域的网络较为薄弱、消纳困难,导致后续弃风弃光问题十分突出。在后续建设中,特高压工程作为重点规划项目储备,其配套性和同步性得到大幅提升,各地的弃风弃光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电力输送通道资源依旧紧张。目前“三北”地区本地电网消纳能力有限,会不会带来新的弃风弃光问题,依然极大程度取决于送出通道的建设能不能和基地建设同步完成。根据现有建设经验,新能源场站一般10~12个月即可完成规划设计到建设投产;而特高压及其配套工程的规划及建设时间约2~3年,且存在诸多需要协调的问题,因此均需要超前规划及建设。

  风光大基地所在区域一般网架较为薄弱,受扰动后反馈大,同时,随着规划的跨区域输电项目增多,“同送同受”“多端耦合”将进一步放大扰动,风光大基地建设将对设备可靠性有更高要求,未来安全依旧是风光大基地发展的核心关键词。随着风光大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大,不同投资主体对建设具体要求的差异性将难以统一,需要加快推进新能源及配套汇集工程的标准制定,在设备选型和建设标准上既根据应用场景“量体裁衣”,又保证基本原则一致。同时,提高关键设备可靠性,采用先进技术(如构网型风机及储能设备、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也有助于提高送端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总之,随着风光大基地项目多批次上马,我国新能源建设进入新一轮高峰期。项目的密集开展将面临安全及效率的双重考验,风光大基地的建设应积极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灵活多变的运行方式,将安全及效率成本考虑在前,避免行业“野蛮成长”,推动跨区输电通道项目的提前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新能源行业健康、有序、绿色发展。(作者/单位:景天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江蓬

  校对: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