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油报 时间:2023-08-14 16:50
FT中文网
在全球第三次能源转型浪潮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摆脱化石能源,最明显直观的表现就是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连创新高。2022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1.4万亿美元,占能源产业总投资增长的70%。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将升至1.7万亿美元,继续占据能源投资的主体。
在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中,中国和欧盟位居前两位,美国紧随其后,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储能和相关技术成为投资重点。清洁能源供应链成为主要国家竞争的舞台,能否率先形成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将决定主要经济体在本轮能源转型中的主导优势。但这个舞台到底容得下多少“主角”?是金字塔式的一呼百应,还是非此即彼的排他性竞争,并没有一个明确答案。此题需要在当前中欧清洁能源产业纷繁复杂的合作竞争中耐心寻找。
中欧清洁能源供应链竞合的焦点
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深化,清洁能源技术水平还将不断提高,工业发达国家仍需依赖化石能源维持供应安全。中欧凭借技术创新、装机规模和政策补贴,成为清洁能源供应链领先者,但仍受制于油气进口依赖,勉强维持传统能源贸易平衡。乌克兰危机彻底打破了这一脆弱局面,导致全球能源供应链重组,出现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交织的格局。
欧洲面临摆脱对俄化石燃料依赖的短期目标和经济去碳化的长期优先事项间的复杂抉择,并在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和对中国供应链的实质性依赖,以及技术、标准、关键矿产和有弹性的价值和供应链竞争之间反复徘徊。对欧洲而言,成功的绿色低碳转型确实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不对称依赖,限制能源资源武器化,最终减少地缘制约作用。然而,长期来看,在全球竞速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下,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将不断推动各国对关键原材料的需求,不依托国际合作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为此,可行方案是合作伙伴多元化,重新关注可再生能源和氢能供应链,以及北非和中东等相关原材料伙伴国的关系。
反观中国,乌克兰危机重塑能源格局对中国影响微妙。中国在清洁能源供应链中占据领先地位,不仅垄断光伏产业,还在全球锂离子电池生产中占73%,风力涡轮机占58%,并控制了关键矿产资源的中游环节。同时,中国开始尽可能减少对发达经济体依赖,深化与中东国家的合作,发展战略自主权,涵盖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中欧均选择北非和中东地区展开清洁能源合作绝非巧合。北非和中东地区不仅是油气出口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广阔的无人区土地,适合生产光伏电力及绿氢,只是关注重点略有不同。中国侧重于光伏,仅2022年出口中东光伏组件就高达11.4吉瓦,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阿联酋的体量就占3.6吉瓦。而欧洲的清洁能源合作则以氢能为主,如与埃及、摩洛哥等国开展系列绿氢合作框架,德国与阿曼共同发布绿氢合作意向声明,沙特氢气项目中包括了西门子技术等。
很显然,中东和北非已成为中欧在清洁能源供应链对外拓展中的下一个焦点,双方可以利用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加速当地的清洁能源转型。
中欧需各取所长的发展与合作
清洁能源转型能否最终完成取决于全球清洁能源供应网络的升级、扩大和重新利用,以及投资和制造能力的提升,但全球关键矿产资源材料和技术部件的供应链的复杂性却增加了转型的挑战,这需要中欧双方进行合作,以确保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经济性。面对现实,中国在清洁能源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势必对欧洲带来深刻影响。然而,面对欧洲迅速扩大生产和降低单位成本的需求下,虽然欧洲仍需要出于地缘政治风险的考虑来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供应依赖,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的优势难以被替代。中国仍首先是欧洲的合作伙伴,中欧应追求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以共同提升双方的清洁能源转型韧性和长期的能源安全。
一方面,欧洲重返清洁能源领导者舞台离不开中国。乌克兰危机后,欧洲将能源安全作为优先的战略关切,对能源安全的理解不再仅聚焦于供应安全、市场驱动机制和监管的狭隘领域,更加关注清洁能源供应链安全。对于欧洲而言,清洁能源在不确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为欧洲解决高度依赖外部能源的问题提供了契机,但没有中国的加入和深度合作必然无法实现。
从过去到未来,从中国政府到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界,清洁能源完全且必然能为欧洲提升能源安全作出贡献。中欧之间的清洁能源产业的联系绝非化石能源时代的单纯进出口关系,双方可以建构更加均衡和谐的相互依赖空间。清洁能源产业赛道宽广,技术门类丰富,单个国家和企业难以垄断市场。后乌克兰危机时期,中国可以为欧洲提供物美价廉的清洁能源装备;中美欧三角博弈时代,中欧有共同推进产业升级、防止出现唯一超级能源霸权的现实利益选择;在全球范围内,中欧还有着促进南方世界能源转型、强化气候行动的共同利益。
最后,呼吁清洁能源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从业者进行更多直接对话与协商,而不是总被政治家们占据舆论空间。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