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07-21 10:46
俄乌冲突叠加越发频繁和无法预知的极端天气、持续升级和前景难料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结束后的经济疲软、普遍高企的通货膨胀,推动全球能源局势告别一般均衡态势,进入非均衡的不安全状态,大动荡、大分化、大调整成为基本特征。
投射于能源行业,表现为全球能耗总量继续大幅上涨的同时,各个能源子品种之间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水平各异的结构性替代。低碳和零碳能源被视为未来生存的基石,吸引各方力量投入其中,触发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连锁反应。
投射于经济社会产业,表现为绿色能源产业的勃然兴起与不断壮大,以及钢铁、化工等传统高载能工业和交通、建筑、畜牧养殖等高碳排放领域的清洁高效低碳改造。传统产业的沉没成本和大规模建设新能源系统的必要投入,成为无法回避的转型代价。
投射于国际关系,表现为主要能源供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重新定位与组合,以及由此而来的全球能源权势调整和能源治理机制革新。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大规模和最大增量地区;牵引中东、俄罗斯等传统油气出口国能源外交战略重心加速“东进”。美国从最大能源进口国转变为重要油气出口国,并与欧洲达成战略贸易协议,欧美跨大西洋能源共同体隐然浮现。
全球能源秩序何去何从?取决于由先进能源科技推动的能源生产力变革和全球能源产业贸易关系的调整。在此进程中,中国独具两项战略优势。
一是规模庞大的能源需求市场。2010年,中国能源总消费量与北美地区相当,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0%;到2021年底,这一比例上升至25%,相当于美日印三国的加总。原油进口量自2017年超过美国后,始终保持全球最大单一原油进口国地位,在全球石油进口贸易总量中占比逾20%。天然气进口量在全球天然气贸易总量中的占比14%,其中LNG进口在全球LNG贸易中的占比超过21%。
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能源消费市场和单一能源进口市场,这既是中国能源安全保供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难题,也是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有望借助规模优势、充分发挥战略买家潜能、调节全球能源供需关系的力量之源。未来,中国的能源总需求仍将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在全球能源贸易特别是油气贸易中的买家地位仍将保持不变。随着全球油气供应国家、地区的进一步多元化和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国独有的需求规模将从安全保供转化为塑造全球油气市场的战略优势。
二是无与伦比的新能源产业优势。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在碳约束下,正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加速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光伏领域集成创新成果先后赶超美国、德国和日本企业,主流技术和生产线的迭代周期压缩至3年以内,引领全球晶硅电池转换效率持续提升至24%以上。兆瓦级风电机组、低速风电机组和风电场技术均已实现国际领先。车载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在产业成本方面,光伏组件生产成本和风电整机价格均为全球最低,光伏组件行业平均价格下降为2010年的12%;动力电池价格较2010年下降超过80%。在产能和市场占有方面,多晶硅等关键元器件已实现全球市场占有率超80%;风电整机企业吊装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车载动力电池总装机达到全球的60%。
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形成健全高效和相对强固的风电、光伏、动力电池产业链。这不仅是国内能源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加快推进能源绿色转型的物质基础。欧盟能源转型所需要的稀土资源,98%来自中国。德国光伏组件,超过95%来自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已经呈现一种新的“能源—产业—转型”关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进口包括油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依托国内完整的现代工业制造业体系,生产加工、创新创造出满足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所需的装备、组件。在这样的关系中,中国承担着绿色能源产品供应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要充分拓展世界眼光,深入挖掘战略潜能,一方面与欧佩克和俄罗斯、北美等油气出口国保持强劲而稳定的能源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凭借业已形成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源源不断地向全球供应关乎能源转型的核心产品、装备、技术、服务等,在全球能源秩序加速重构中发挥中国的战略优势。(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苗中泉)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