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07-05 11:56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莫非
我国正积极探索“双碳”目标引领下的绿色发展新范式。这一新范式将如何为我国带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的巨大收益?又将为世界提供哪些借鉴?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第二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与会专家对此展开探讨。
“新三样”异军突起是经济转型的重大信号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异军突起,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信号。这个转型是经济新的发展方向,即生态文明新的发展天地。
邹骥进一步解释道,当前一系列技术正在源源不断产生,比如芯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动车、储能、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蓬勃发展,有望支撑中国进入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阶段,也正在或将形成一系列蓬勃发展的新产业。
展望发展前景,他认为,中国已经开始依托各种技术稳步行进在节能减排道路上,但是在中远期还有大量的技术需要开发,需要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或者物质基础去承接技术成本,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发展需求。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前主席阿代尔·特纳表示,中国是电动汽车推广的世界领导者,电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太阳能光伏板的生产也在快速扩张,可以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看来,电动汽车被视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在碳中和背景下,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车市场和保有量的主流。同时,电动汽车的发展也带动了产业间的融合。
刘斌介绍,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全球60%的份额,当年中国销售的2600万辆车当中,每4辆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00多万辆,在中国,100辆汽车中有4辆是新能源汽车。
“在此背景下,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电动车已经带来了汽车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产业以及价值链的变革,也带动了产业间的融合。”刘斌说。
科技创新等因素成为推动转型与增长的关键引擎
在转型与增长的道路上,有几个重点领域至关重要。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技术升级、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均为关键因素。这些将成为推动转型与增长的关键引擎,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世界经济将从能源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
“以资源量来看,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足以支撑或远远超过了实现碳中和全球所需新能源的量。虽然每个国家都拥有一定程度的风、光资源,但谁能更早、更好地利用风、光,完全取决于谁能够抢先建成支撑大规模稳定使用这种新能源的技术体系。”贺克斌指出。
据悉,近年来,全球气候投融资快速增长,以2021年、2020年为例,全球能源转型总投资、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全球碳市场总额两年相比增幅都在50%至100%的水平,快速推动新技术进入市场。根据清华大学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投资进行的分析,为实现2摄氏度和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中国在2020年至2050年之间总投入需求分别达到127万亿元和174万亿元。
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表示,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资源限制和环境问题,还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成本,并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无限想象空间。
他认为,未来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电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将带来算力成本的大幅下降,从而导致算力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能源和算力问题得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制约将进一步被破解,不仅可以解决能源依赖问题,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廉价的算力和能源,使得各种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可能。
兴业研究公司总裁助理、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席郑仁福亦表示,经过长期的产业培育和补贴之后,光伏行业进入发展“拐点”,光伏发电侧平价时代来临。
如今,我国正逐步完善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各地储能支持政策也相继出台,促进储能产业快速落地发展。在郑仁福看来,储能可像光伏一样,凭借政策扶持具有经济性,进而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形成规模之后又哺育市场,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行业降本增效。
郑仁福指出,目前新能源发展的隐忧不是过剩,而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消纳问题。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平衡供给和需求并不容易,储能是实现电力有效供应的工具和手段,会成为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非常好的领域。
他直言,如今储能技术多元发展,仍需政策促进平价“拐点”到来,从而驱动产业投资和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张栋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