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04-04 15:05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莫非
3月23日,在由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主办、国家能源集团承办的全国煤炭行业智慧矿山“院士·工匠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全国煤炭行业“大国工匠”代表以及多家重点煤炭企业负责人聚焦“煤矿智能化建设”主题,为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矿山无人化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矿山智能化的发展目标。”葛世荣认为。
煤矿智能化“少人则安”成效显著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2020年以来,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从494个增加到1019个,智能化煤矿由242处增加到572处、产能由8.5亿吨增加到19.4亿吨,井下用工数量大幅下降,劳动效率、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斜沟矿18106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最高可从12人减少至7人,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做到了‘少人则安’。”来自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斜沟煤矿的“煤炭行业技术能手”梁里鹏介绍说,斜沟矿18106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用久益成套智能化综采控制系统,于2022年3月通过山西省能源局验收,成为山西省第一个被评定为高级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目前,全国智能化煤矿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为0.024,比全国平均数的50%还要低。2021年以来,智能化煤矿累计释放先进产能近6亿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煤矿智能化建设中,矿山的安全化、无人化作业被视为5G等新兴技术最适合切入的环节,但矿业环境对设备及操作要求严苛。对此,葛世荣认为,矿山智能化应借助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ICT(信息通信技术),更好地实现数据泛在高速接入、装备实时控制、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灾害监测预警、机电装备故障诊断等功能,最终构建矿山产运销储用全流程透明化系统。
葛世荣坦言,目前智能化开采还存在感知能力不够强、装备可靠性不够高、终端计算速度不够快、信息互通性不够强、人机交互性不够好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新一代ICT技术作为矿山智能化的核心支撑技术,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促进ICT技术与矿业的深度融合与产业落地,实现矿山的安全化、无人化作业,最终推进矿业高质量发展。”葛世荣说。
新一代技术人才培养亟待推进
随着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矿井现场的生产组织。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数字人才,来提升矿山生产效率,提高安全管控能力,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课题。
梁里鹏介绍:“智能化开采装备的安装、调试、检修等对煤矿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既要熟悉生产工艺,又要掌握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他坦言,目前煤矿企业在智能化人才引进方面基本是空白的,短期内智能化人才的培养将更多依靠企业内部自我提升、自主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煤矿职工游弋在履职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装备与需求不匹配、管理与人才储备不足、投入与产出比不平衡等问题。对于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应该发挥工匠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新平台。
梁里鹏介绍,斜沟矿已于2019年成立智能化创新工作室,职责扩大为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控制系统和矿井自动化子系统的安装、调试、运维、故障处理,机电技术培训,科技创新等工作。
“我们通过全过程参与智能化建设、整理翻译技术图纸和手册、实行电工等级工资制度、积极参与技能竞赛、创新联盟助力智能化建设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目前成效显著。”梁里鹏说。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