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论坛|多角度发力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03-27 14:27

陈宗法

  核心提要

  ●新能源天生绿色低碳,作为绿色产业不可或缺的角色、能源电力领域的“新生代”,正处于跃升发展的风口

  ●能源电力领域要继续抓住时代机遇,坚持能源清洁转型的战略方向,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因为全球能源短缺、国内局部地区拉闸限电等因素而产生动摇,继续跑出新能源发展“加速度”,实现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

  ●面对目前新能源发展存在的一些具体挑战,要通过技术、管理、市场、政策,着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以应对

  ●希望政府部门能保持新能源政策的稳定性,防止政策突变、盈亏反转,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能源迭代升级是能源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拥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恰逢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机遇。十多年来,我国新能源实现了跃升发展,构建了领先世界的新能源产业链,而且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其成长性、经济性不断增强,风光电均具备了与火电同台竞争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能源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8%。“十三五”新能源发展远超预期,2020年装机容量达到5.3亿千瓦,是国家规划目标的1.66倍。

  进入“十四五”,我国赋予新能源“主体能源”的战略定位,并制定了清晰的战略目标。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将“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同时,国家也确定了各阶段的主要战略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保守估计,我国每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将是常态,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极有可能提前实现。而且,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5年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将超过总装机容量的50%,2045~2050年风光发电量将超过总发电量的50%,新能源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主体能源”的地位开始显现。

  新能源天生绿色低碳,作为绿色产业不可或缺的角色、能源电力领域的“新生代”,正处于跃升发展的风口。如果说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清洁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80%),电力是主力军(40%),那么新能源就是劲旅。而且,新能源是促进电力行业迭代升级的基本途径,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有生力量。经过十数年发展,我国新能源从当初的微不足道到目前的举足轻重,未来将在绿色低碳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担当大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把供应能力建设摆在首位,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增量,要把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好,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给。

  我国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还需多角度发力。

  一是能源电力领域要继续抓住时代机遇,坚持能源清洁转型的战略方向,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因为全球能源短缺、国内局部地区拉闸限电等因素而产生动摇,继续跑出新能源发展加速度,实现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除了继续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外,新能源发展要更加突出“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发电利用与非电利用并举”的发展方针,并以“新能源+煤电”“新能源+储能”耦合发展为方向,以沙戈荒大基地开发为重中之重,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多元示范引领、落实“九大行动”,实现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二是面对目前新能源发展存在的一些具体挑战,要通过技术、管理、市场、政策,着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以应对。在看到新能源发展的高速度、低碳价值与良好前景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新能源自身存在的局限、目前“白热化”竞争态势带来的发展压力以及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面临的风险挑战。例如,新能源存在靠天吃饭、随机波动、有效容量低、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极端天气下能源保供等问题;“白热化”竞争带来的资源争夺战、设备组件涨价、用地用海限制、电网接入送出滞后、地方要求配套产业等发展压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面临价格踩踏、曲线波动、偏差考核等三大风险。下一步,要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多能互补与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配套储能、氢能或煤电项目,推进存量煤电灵活性改造、新增煤机灵活性制造,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技术研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应对。当然,也要吸取欧盟能源清洁转型过早去煤、去核、退出煤电、高度依赖国外以及我国运动式减碳的经验教训,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建立“多能互补、多元保障”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三是希望政府部门能保持新能源政策的稳定性,防止政策突变、盈亏反转,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进一步优化完善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有关机制与规则,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新能源电价稳定,落实新能源量价保障机制,并能指导约束地方政府,降低新能源开发过程中的非技术成本。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行业秩序,深化全产业链合作、上下游市场供需衔接,保证新能源上游原材料及组件稳定供应,促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作者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