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03-24 14:52
访“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总设计师郑会龙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于琳娜
燃烧与能源息息相关,我们获取动力的很多方式都是依靠燃烧,火电站依靠烧煤和天然气获得电力,燃油车通过燃烧汽油获得动力……在太空中的燃烧反应是怎样的?能获得哪些新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能应用在能源领域吗?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带着燃烧科学实验柜随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月16日,经过一系列设备调试、检测工作,燃烧科学实验柜进行首次太空点火,承载了人类探索太空燃烧的期待。近日,中能传媒记者专访了“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总设计师郑会龙,揭秘在太空中燃烧的奥秘。
在失重状态下观察火苗
中能传媒:为什么要在太空中进行燃烧实验?在太空中燃烧与在地球上燃烧有何不同?
郑会龙: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简单理解几个概念。
一是重力。外太空与地球环境的一个重要的不同是重力。外太空消除了重力影响,是失重状态。当我们在有重力的空间中,就有了“上”和“下”的概念,我们可以向上跳起,朝下落地;而来到外太空,一切都是飘浮状态,失去了上下的区别。然后我们了解一下对流。当火苗来到外太空,在失重状态下,没有了上和下的区别,也就失去了对流。热往上走,冷向下走——这就产生了对流。消除了重力影响,就没有了对流的存在,燃烧反应就有了界面,这个界面不会被对流破坏。
当有了界面,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燃烧,以及了解、观测整个燃烧的流程,材料从点燃开始进行化学反应变化直至最后发光、散热。而这些过程,在地面上是很难长时间连续观测实施的。
中能传媒:以前人类进行过太空燃烧实验吗?产出了哪些成果?
郑会龙:在太空中研究燃烧并不新鲜。我国曾经依靠返回式卫星、落塔等进行了微重力燃烧实验研究。但由于实验时间太短,不能持续进行,效果十分有限。
燃烧是基础研究,将推动空间动力、发动机技术、燃料技术、燃烧合成新材料等领域发展,也是未来科学竞争的前沿方向。国际空间站也进行过燃烧实验,产生了一系列实验成果,但因为一些原因未公开相关实验结果。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能够较大规模、长期稳定地开展微重力燃烧实验,探究空间应用的相关问题。
探索更清洁的燃烧方式
中能传媒:太空燃烧实验对能源领域有什么意义?
郑会龙:研究好燃烧以后,首先有利于我们选择更好的低碳燃料。其次可以规避污染,选择更清洁的燃烧方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我们可以通过燃烧进行反应流程监测,催化燃烧、特殊燃烧,在燃烧过程可以产生一些新的物质,把燃烧与电场、磁场结合在一起,会生成一些新的物理现象,科学家就可以对燃烧机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如燃烧的中间产生物、氮氧化物等一些污染物质产生的机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控制技术,甚至可以发现一些原创的基础理论。
中能传媒:这次我国的太空燃烧实验有哪些新看点?
郑会龙:国际空间站从2009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燃烧科学实验,我国空间站已于2022年完成建设并开展国际合作,支持国内外该领域科学家开展微重力燃烧实验,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将进入新的篇章。
我国的空间站有自己的特点,如在微重力环境下搭建了可进行燃烧速度场测量的实验系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通过观测空间示踪粒子的运动,率先在国际上精确测量燃烧过程火焰传播速度的演变情况。
实验前期检测流程已经完成
中能传媒:现在实验进行到什么阶段了?
郑会龙:2023年2月16日11时54分进行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第一次点火实验。为了验证系统的性能及安全运行,我们在地面和入轨后均进行了多轮测试。经验证,本次入轨的燃烧科学实验系统一切正常,性能优异。在本次点火成功之后,我们将按计划进行科学实验。
燃烧科学实验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实验系统。一次实验的时间大概有六七个小时,在地面上获取到科学数据之后,科学家依据获取的实验数据开展分析研究。
中能传媒:从做实验,到有成果,到成果转化为可使用的技术,整个周期需要多久?
郑会龙:很长或者很短。比如说我们在空间站做燃烧实验,发现一个机理,这个机理很有可能在燃烧过程中增加一个催化剂,或者增加一个机构就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那可能很快就投入工业化应用。但也可能发现新的机理、研发新的材料,这些从科学发现到工程化应用需要很久的时间。
科学发现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容不得半点虚假,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探索真理在哪里,去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也是科学魅力的所在。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