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03-22 14:46
袁圆 张义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和市场定价机制不断完善,建成了世界最大、最先进、最复杂的电力系统,电源装机、电网规模、电压等级居世界第一,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这段历程中,我国电力市场改革成为推动发展的主线,我国建设电力市场历程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电力市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际电力市场发展新形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寒潮、暴雨、台风、高温、冻害等极端天气出现频次增加,气象灾害成为制约电力市场发展、挑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0—2020年,全球共发生约138起影响范围超10万人且停电时长超1小时的突发大停电事故,而事故原因中自然灾害占比56%。
一是市场机制失灵事件频发。电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其本质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在严寒或者酷暑等极端情况下,若忽略电力准公共物品属性,把部分公共服务私有化,将导致市场失灵,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例如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电力危机造成了450多万用户停水停电,31人因极寒天气罹难,相关电力合作公司申请破产。西方部分国家此类事件频发,当国民的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电力时,大型电力公司仍然运用市场地位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以购买力决定其享有权,极大损害社会整体利益,这时候就需要政府伸出“有形的手”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
二是能源转型深度推进,新形势下面临成本、安全等问题。在新冠疫情和“双碳”目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能源供给和转型成本逐步增加,能源安全风险也从单一维度变得更加多元。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为应对经济衰退,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加,发电端必需的煤炭、石油、光伏原材料硅等价格显著上涨。与此同时,大部分国家还需承担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入网带来的技术更新和制度改革成本。另一方面安全风险具有多元化特征。对于世界大部分国家而言,传统的化石能源仍是主体,这些资源往往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传统性安全风险依然存在;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不稳定性等特征,新能源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更加难以预测和防范。例如在澳大利亚,由于缺乏传统火力发电必需的化石燃料,且用于替代的清洁能源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导致电力现货市场暂停运行。
三是电力基础设施不足与老化并存。在欧美国家,电力设备普遍老化,配电系统稳定性降低,导致难以应对极端天气等突发问题。例如在202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评级中,美国能源系统被评定为“C-”级,报告显示美国电网系统缺乏可靠性,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近期英国电网事故也频繁发生,其陈旧的基础设施成为阻碍电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非洲电力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因电网维护不足加剧了电荒。
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经验
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也给以电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行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电力系统频频失控与我国近20年来电力稳定保障形成鲜明对比。当遭遇突发状况,我国电网“全国一张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以凸显,在灾害面前其快速调度的应急管理动员能力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同时,我国模式下的电网有利于发挥体制优势,在特高压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实现突破性超越。我国在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程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为世界范围内构建统一电力市场、加快发展新能源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一是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但必须基于国情和电力系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逐步推进,电力市场初步形成了健康有效的多元竞争格局,电力也渐渐展现出其作为商品的一般属性,市场开始发挥优化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市场化交易电量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经验可圈可点,电力改革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又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需要立足国情,兼顾行业与社会、发展与稳定、规划与市场、眼前与长远,既要牵一发动全身地通盘考量、协调推进,又要把握改革逻辑、不断摸索,分步骤、分阶段地有序推进;既要依靠市场化改革提升电力系统发展活力和运行效率,又要尊重历史,充分了解电力系统体制和技术现状,系统研究适应发展实际的市场方案和实施节奏。
二是充分考虑电网属性,让“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协同发力。就物理特性而言,电力供应能够瞬间完成输送过程且不易存储,具有同时性和快速性,这就导致电力短缺极易引起电价飙升、电力供应失衡、地区限电甚至断电等情况发生,轻则产生经济损失,重则危及生命安全。就经济特性而言,电网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必须给市场设定合理边界,当市场机制失灵时“公权”就要出手进行治理。2021年初,我国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由于增加的燃料成本不能向用户侧疏导,致使燃煤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面对市场失灵,我国政府迅速出击,2021年10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在合理区间“可升可降”,从而实现了市场与燃煤发电价格合理区间的有效衔接,理顺了煤炭和电力价格的市场化形成与传导机制,在产业链层面为稳定电力市场化交易价格增加了一重保障。
三是妥善处理电力供应的普遍服务和市场竞争关系。电力事关国计民生,在运用市场规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同时,还应当向包括低收入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用户,以及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提供充足、稳定、价格可承担的电力服务,从而保障电力在各层次电力市场的优化配置。一个可能的途径是在电力资源的初次分配时,尽可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公平开放和竞争有序;在电力资源的二次分配时,需要政府处理好市场失灵问题,采取电费精准补贴等政策,保障社会福利;与此同时,电网企业也将自觉履行维护公众利益和电力普遍服务的社会责任,着力保障好可靠、持续的基本电力服务。
四是充分考虑极端条件下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根据历史经验,做好针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提高电网管理能力是提升电力安全可靠性的关键。为避免调度管理主体分散、协调环节冗余所带来的高沟通成本问题,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系统完善了针对各种极端场景的应急预案响应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逐步消除跨区跨省的交易壁垒,坚定不移走大电力市场发展之路。例如2021年河南暴雨后,14个省份全力驰援,及时抢修完成保电任务,避免了大规模停电事故发生。
五是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电力市场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只有不断探索科技创新路径,在电网建设、设备运检、营销服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高科技产品,才能不断激发电力发展新动能。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电企业、新能源企业等各个单位的优势创新资源,联合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要真正聚焦市场需求,注重实用实效,瞄准需求侧靶心发力;要依靠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提升电力行业发展稳定性。
实践表明,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在妥善处理普遍服务和市场竞争关系及安全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关注政策与市场间关系动态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所需基础能源要素的全局优化配置。(作者单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展局)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