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观察 | 碳市场新成效新期待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02-14 16:13

碳市场新成效新期待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稳步提升的背后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鲁珈瑞

  “我国碳市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实施一年,一些企业开始通过碳交易获益,同时也促进了减碳技术的健康发展。整体上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在探索阶段,以后会逐渐覆盖八大工业行业,覆盖全国70%的碳排放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加快能源及高污染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发展,以及推动能源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加快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正是应对能源及相关行业绿色转型发展需求的积极举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350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2.2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01.21亿元。

全国碳市场交易渐入佳境

  “全国碳市场运行期间,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如是说。

  为了切实做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12月下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16年1月在《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中,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作为我国第一阶段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行业。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统一市场于2017年正式启动,发电行业作为首批纳入碳排放交易的行业,率先启动了碳排放交易。2021年2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从国家层面对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作出明确规定,这也意味着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履约周期从2021年1月1日开始至当年12月31日。《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此外,《报告》指出,第一个履约周期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间开展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847家重点排放单位存在配额缺口,缺口总量为1.88亿吨,累计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

业界期待重启CCER市场

  “对于晶澳科技这样已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的非控排企业来说,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会对自愿碳市场中碳信用的需求增加,然而CCER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机制,自2017年3月起已暂停近5年,存量CCER难以满足目前市场需求,导致价格上涨,希望尽早重启我国CCER市场。”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杨爱青接受中国能源传媒集团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愿减排机制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机制,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消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这意味着,CCER可以抵消部分排放配额,又可以直接在碳市场交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数据显示,通过抵消机制,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风电、光伏、林业碳汇等189个自愿减排项目的项目业主或相关市场主体带来收益约9.8亿元,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专家指出,CCER市场重启会对国内自愿碳信用市场的供需平衡带来影响,也许会让近年来紧缺的CCER供应得到缓解。与此同时,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启动在即,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相互认证的问题尚待解决,应该在推动碳排核算、碳市场互通、碳足迹互认等方面做好准备,帮助企业更好应对。

  一方面,目前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另一方面,资金缺口较大、积极性不高等难点痛点依旧存在,需不断完善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责任编辑:周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