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绿色发展

国合会​聚焦能源转型 探寻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10-20 15:50

  “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了亿千瓦级规模,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新能源已从补充能源逐步转向主力能源,成为推动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5年年会主题论坛“绿色公正转型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在北京召开。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依托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探索更加适宜的技术路径,如何在实现能源领域绿色转型的同时,加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成为新能源高质量跃升的核心驱动

  随着推广规模的扩大,新能源技术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

  “我国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业态创新活跃,为传统能源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瞄准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推动前沿性、颠覆性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零碳园区、新型能源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大胆试点示范,形成保障绿色公正转型的长效制度成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国合会“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专题政策研究中方联合组长吕文斌建议。

  作为传统能源地区的代表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正在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互促并进的创新模式,在库布其沙漠规划建设400公里长、5公里宽的“光伏长城”,在毛乌素沙地建设“一廊多点”项目,建成光伏1770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80万亩。

  “我们全面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了一批科创平台,成立自治区首个碳中和研究院,首家新能源试验中心启动运营,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鄂尔多斯市副市长赵春雨表示。

  既保证新能源的充分消纳又保证电力供应安全

  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电源特性的变化和整个电力系统对灵活调节资源需求激增,要求电网既要保证新能源的充分消纳,又要保障整个电力供应的安全。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可实现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大电网平台,初步形成了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为骨干、以若干区域电网为主体、区域间有效互联的电网格局。截至2024年年底,国家电网已建成“22交16直”38项特高压工程,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特高压输电网络,形成“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的跨省跨区输电格局。

  “从未来新型电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来看,构建新型的电力系统应以新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的绿色转型。建议加强大电网建设,例如跨省跨区的输电能力提升、虚拟电厂规模的扩大,推动分布式智能电网由示范建设到广泛应用。”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原所长、国合会“绿色转型重大科技创新”专题政策研究项目中方副组长李琼慧建议。

  长期来看,我国电力需求仍维持稳步增长趋势,尖峰负荷特征日益凸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充分挖掘需求侧协同调节能力。

  对此,与会嘉宾建议,应该积极培育虚拟电厂低碳园区、车网互动等新业态、新模式,在规划、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动需求侧与供应侧协同发展。

  例如,以就地利用为主要目的拓展分散式新能源开发应用场景,围绕公共建筑、居住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等建筑、交通领域,发展新能源多领域融合的新型开发利用模式,提升新能源开发规模破解消纳难题。

  逐步完善储能技术体系建设

  “当前,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其成本已经低于燃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成本,但仍然要解决安全、稳定、可靠的消纳问题,这就需要发展规模化的储能,将低价的能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国合会“绿色转型重大科技创新”专题政策研究项目中方组长高翔表示。

  新型储能是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核心资源,能够覆盖从秒级到跨季的多尺度平衡需求。国际能源署的测算显示,变动性可再生能源(VRE)占比15%时,储能在调节资源中占比不到1/10;而当占比升至40%时,储能比重提升至约1/3。

  “从未来新型储能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来看,需要构建多技术类型、多应用场景的储能技术体系,推动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类型储能与电网的协同运行,完善储能的技术体系,健全储能调度运行机制和价格机制。”李琼慧表示。

  国际能源署(IEA)能效与包容性转型办公室中国区负责人麦克·马斯特分享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储能经验。他说,加州储能发展由政策支持、市场发展及以最低成本采购电力与储备为导向的规划流程共同驱动,由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协调的公用事业公司长期最低成本规划,推动了风能、太阳能及短时储能系统的快速采购。

  围绕国际案例和我国的实践研究,与会嘉宾还建议,在发展新能源储能时,除将储能纳入能源现货市场外,还应评估储能及“可再生能源+储能”组合在可靠性服务方面的作用,并建立涵盖储能的补偿机制,健全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电力、电量双调节功能。(吕望舒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