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25-09-17 13:50
编者按:几个月以来,OPEC+持续增产,国际油价低位徘徊。页岩油开采成本高企,在低油价冲击下已显疲态,多家企业被迫削减投资、下调产量,短期增长明显承压。近期,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国际能源公司在圭亚那等区域深水领域加大勘探力度,有分析认为,在长期低油价环境下,美国本土页岩油气的盈利受到挤压,企业转向海外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特别是成本更低、储量丰沛的深水领域,巴西、圭亚那等深水项目成为新焦点。海洋工程作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支柱,在全球范围内有哪些发展趋势,面临哪些难题,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9月7日至9日,以“从蔚蓝到未来——蓝色·海洋·科技”为主题的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本次博览会汇集了450余家企业或机构参展,集中展示近年来海洋工程、科技装备等领域的科技成果。
近年来,海洋油气开发逐渐向深远海进发。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站在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十字路口。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受严峻挑战,而面向未来的,以绿色、智能和多元为特征的新范式正在加速构建。全球海工市场在经历了上一轮漫长而严峻的寒冬后,并未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在能源安全战略、低碳技术革命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多重因素交织下,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趋势。
绿色发展
从动力革命到赛道切换
如果说有一个主题能统领当前全球海工产业的发展方向,那无疑是“绿色低碳转型”。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承诺,以及国际海事组织(IMO)日益严苛的环保法规(如EEXI、CII标准)的硬性约束。其核心在于,海工装备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其设计、运营乃至所服务的领域,都必须深度融入低碳乃至零碳理念。根据欧盟的要求,今年400总吨位以上的近海船舶开始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2027年开始5000总吨位以上的近海船舶将被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届时海工船东将需要购买碳配额。
这一趋势首先体现在装备本身的动力革命上。LNG、甲醇等双燃料乃至面向未来的绿氢、氨燃料动力系统,已成为新建海上平台、浮式生产装置(FPSO)及大型工程船舶的标配。不仅新造装备如此,庞大的现有船队也正迎来大规模的绿色改装潮,加装废气洗涤系统(SCRUBBER)、压载水处理系统(BWMS)以及节能装置(ESD)已成为常态。
更重要的是业务赛道的绿色拓展。海工企业的核心战场正从传统油气向海上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海上风电领域迅猛转移。海上风电已取代部分传统油气业务,成为驱动海工市场复苏的最强劲引擎,催生了对风电安装船(WTIV)、运维母船(SOV)等高端装备的巨大需求。
《2025年全球海上风能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83吉瓦,足以为7300万户家庭供电。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市场信息团队预测,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将从2024年的8吉瓦增长到2030年的36吉瓦。
在绿色发展领域,国际公司与国内领军者展现了不同的竞争策略。韩国HD现代重工、三星重工与韩华海洋凭借其在LNG核心技术与超大型FLNG/FPSO领域的先发优势,占据了绿色高端装备市场的制高点。而中国的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等企业,则成功将传统海工制造能力与本国强大的风电产业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在风电安装平台等细分领域的弯道超车,其自主研发的“3060”系列安装船等装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数智转型
重塑运营模式与安全边界
与绿色发展并驾齐驱的是数智转型,其目标是彻底改变海工装备的运营效率、安全边界和经济性,通过数据驱动实现降本增效和风险管控。
数字化技术正贯穿于装备的“造、管、用”全生命周期。在设计制造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平台,能够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和优化装备在极端海况下的性能,极大地缩短了设计建造周期并提升了安全性。在运营管理端,智能集成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预测性维护,精准预警故障,最大化减少昂贵的非计划停产。
海上工业正在经历一场远程遥控和无人化的革命。远程遥控技术革新来源于空中无人机及无人水下航行器等远程操控技术的成功经验。远程遥控方案正在提供安全、持续的运营以提高效率,并在海上项目中实现更快、更明智的决策。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减少,HSE风险显著下降,这都是因为无人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节省燃料和省去了人员动员至海上的必要性。目前,远程控制和无人化平台已从概念走向现实,挪威北海(North Sea)海域多个无人平台的成功运营,标志着降低人员成本与风险的巨大进步。
在智能化竞赛中,欧美技术公司如德西尼布FMC(TechnipFMC)、斯伦贝谢(SLB)等在数字孪生和智能油田一体化解决方案上引领潮流。韩国企业则将其作为提升顶级海工装备附加值的核心卖点。中国企业亦不甘落后,中海油服、海油工程等企业大力推进“智能油田”建设,以“深海一号”能源站为代表的超深水大气田,全面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1500米水深的远程精准生产优化,同时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ROV)等智能巡检装备领域快速构建自主生态。
需求分化
多元化布局应对结构性变革
在市场层面,全球海工需求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分化,这种分化是能源安全战略、油气价格波段性震荡与区域能源政策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2025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在70美元/桶左右震荡,地缘冲突(如霍尔木兹海峡风险)导致短期波动,但海工装备利用率仍保持高位:自升式钻井平台利用率接近90%,浮式钻井平台日租金达30.4万美元/日。
装备类型分化尤为明显:全球油气资本开支更倾向于投向经济性明确的高端和特种装备。适用于深水及边际油田的FPSO(尤其是采用通用型设计的多用途船体)和水下生产系统需求持续旺盛;海上风电安装及运维船队市场更是“一船难求”,订单排期漫长。而传统的钻井平台市场利用率虽提升,但复苏力度相对较弱。地域市场也热度迥异:巴西、圭亚那、西非和北海等深水热点区域以及为维持产能的中东地区活动活跃,而其他区域则相对平静。
面对分化的市场,国内外企业积极重塑战略。韩国企业依托技术壁垒,几乎垄断了FLNG、超深水钻井船等顶级装备订单。新加坡海工巨头海庭(Seatrium)则深耕FPSO改装与LNG模块建造这一细分市场。中国企业的战略则更具灵活性,采取“油气与新能源双轮驱动”的策略:一方面深耕国内深水油气市场,承建了“深海一号”等大批核心装备;另一方面全力拥抱全球海上风电浪潮,并积极向海上数据中心、深海养殖等“海洋新基建”拓展,开辟了全新的增量赛道。
当下,全球海工业务正挣脱传统周期的桎梏,在绿色与智能的双重革命驱动下,驶向一个更加多元、高效和可持续的未来。对于中国海工制造企业而言,过去10年完成了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展望未来,要真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参演”到“主导”的蜕变,必须在核心系统集成能力、原创性技术和全球高端总包项目管理能力上持续攻坚。这场关于技术、速度和战略眼光的综合性竞赛已经开启,唯有创新不息、拥抱变化者,方能在这个战略高地上赢得未来。(薛晶文 汪语盈)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