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绿色发展

治沙“新兵”探索“三北”工程新模式

来源:三峡小微 时间:2025-08-25 15:58

  初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天空湛蓝如洗。这里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也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战役”——“三北”工程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在这片广袤而脆弱的土地上,一支远道而来的队伍正在书写新的治沙故事。

  他们,是来自长江之畔的三峡集团治沙人。从奔腾的江河到浩瀚的沙海,面对从“治水”到“治沙”的全新考验,三峡人正凭借其在大江大河治理中锤炼出的系统工程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系统化探索破解沙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为这片土地注入绿色新希望。

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一期项目治理区域。

  精谋善治:无人机助力描绘精准蓝图

  “治沙先识沙,方案要精准。”这是三峡人参与“三北”工程伊始就确立的原则。传统的沙地治理,往往依赖精度有限的卫星图像数据,难以对破碎化、零散分布的沙斑进行精细化治理。

  为破解这一难题,三峡集团摒弃了传统模式,引入了高精度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在2025年度项目的前期规划中,组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院的专家团队利用无人机对治理区进行了全覆盖航拍。相较于过去2米分辨率的常规卫星图像,7厘米分辨率的航拍数据如同一双“像素眼”,能将地表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在重点区域,沙化土地图斑的识别精度从过去的400平方米提升到100平方米,这意味着每一个微小的沙斑都能被精准锁定,纳入治理蓝图。

无人机航拍精确识别治理沙斑。

  “这不仅是精度的提升,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三峡三北防护林建设(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三北公司”)质量安全部副主任刘彬介绍,“过去我们是‘大水漫灌’,现在是‘精准滴灌’。通过高精度航拍,我们可以对每一个小班的立地条件进行精准识别,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注:小班,林业术语,森林区划的最小单位;立地条件,指对林木生长意义重大的环境条件的总体)

  在精准的蓝图指导下,三峡集团在行业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工程固沙+种植乔灌+播撒草种”的乔灌草结合治理模式。同时,吸收专家建议,将以乔木为主的治沙措施调整为以灌木为主,科学控制乔木种植密度,确保不超过水资源承载力,助力生态系统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自然演替。

  智慧管控:守护每一寸来之不易的绿色

  “三分建,七分管。”管护是沙地治理成果能否巩固的“生命线”,而牛羊啃食、踩踏则是项目区面临的最现实、最头疼的难题。据统计,项目区在2024年栽种的147万株苗木中,就有约8.75万株遭到牲畜踩踏啃食破坏。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三峡集团给出的答案是:构建一个由“云端大脑”和“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的智慧监管体系。

三峡三北公司智慧监管系统。

  这个体系的“天眼”,是分布在项目区制高点的多台双光谱云台监控设备和自动化巡航无人机。这些设备具备可见光与红外双重监控能力,覆盖范围可达数公里,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

  更关键的是,系统背后有强大的人工智能(AI)算法支撑。一旦有牛羊闯入禁牧区,系统会自动识别、锁定、跟踪,并立即通过移动客户端向网格化的管护人员发送预警信息。信息包含精准的位置和现场影像,为管护和执法人员快速抵达现场处置提供了有力支持。

巡航无人机自动识别牛羊侵扰。

  “以前我们靠人巡,一天下来跑断腿也看不过来。现在有了这个‘千里眼’和‘顺风耳’,哪里有情况,手机上立刻就提示,效率大大提高了。”三峡三北公司运营管理部王玮珂演示着手机上的移动端应用说道。

  除了防范牛羊,这套系统还集成了林草防火监测、人员入侵识别等功能。同时,三峡集团还开发了“三北建设管理系统平台”,将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展等环节全部纳入线上管理。

  项目现场推行“建设管理部总牵头+网格化包片督导+参建单位具体落实”的管理模式,总结出“立抓巡查盯交”六字诀和质量“三抓”管理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有源可溯。从天空到地面,从云端到指尖,一张严密的科技防护网,正守护着每一寸来之不易的绿色。

  科研探路:为可持续治理探索“三生融合”新模式

  如果说精准设计和智慧管控是确保当前治理成效的“硬核”手段,那么着眼长远的科研攻关,则是三峡人为这片土地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邃思考。

  在项目推进中,三峡集团深刻认识到,当地治沙的核心矛盾在于生态保护与牧民生产生活之间的平衡。为此,三峡集团依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前瞻性地布局了一系列科研课题。

  其中,最具探索意义的是“草畜一体化”试点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技术研发集成与科学规划,在项目区内遴选万亩退化草原,通过种植优质高产的多年生人工牧草,并结合水肥调控、土壤修复等技术,建设节水稳产的人工牧草场。

  “目标是在实现生态治理的同时,大幅提升单位面积的牧草产量,让牧民通过舍饲、精养的方式,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从而破解‘越牧越穷、越穷越牧’的怪圈,探索实现牧民生活、生态环境与草原生产力协同提升的‘三生融合’发展新模式。”三峡三北公司产业开发部王哲说。

“草畜一体化”一千亩试点施工现场。

  此外,一系列前沿科技也正在试验示范区内加速落地:

  在新材料应用方面,科研人员将长江大保护中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制成“有机固废泥砖沙障”应用到“三北”治沙,不仅能有效固沙,降解后还能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环保与治沙的双重功效。

有机固废泥砖沙障。

  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科研人员探索“藻类驱动的退化沙地修复”技术,利用耐旱的荒漠藻培养生物土壤结皮,以加速沙地土壤化进程,为后续植被恢复创造条件,构建“藻-菌-草-灌”一体化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在乡土种质资源研发方面,科研人员系统性地调查和筛选沙地榆、沙地云杉、柠条等本土优势物种,建立种质资源库和快速繁育技术体系,为“三北”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种质资源支持。

  从一个草方格的规格到一片沙地的未来,从一个AI识别算法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三峡人正以一个系统工程建设者的严谨与创新,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浑善达克的风沙里。

  这不仅是一场生态修复的攻坚战,更是一次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的深度探索。在这片承载着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的土地上,三峡人正用智慧和汗水,努力书写着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的三峡答卷。(谢泽)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