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绿色发展

从一段掺氢管道透视内蒙古绿氢产业发展底气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07 17:12

从一段掺氢管道透视内蒙古绿氢产业发展底气

——探访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达茂旗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雷歆蕊 记者 李东海

  惊蛰已过,希拉穆仁草原尚未褪去银装。

  记者驾车行驶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境内。车窗外,一台台洁白的风机矗立山头,叶片随风旋转,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里是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电氢能公司”)20万千瓦风光基地现场。

  从基地出发,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正将捕获的绿色电力源源不断地输往60公里外华电氢能公司的制氢车间。车间制取的绿氢,进而以20%的混合比例掺入天然气管道供向金鄂博氟化工有限公司(简称“金鄂博公司”)的生产车间。

  “我们创下了国内工业掺氢领域三个‘最’——最早实现天然气掺氢工业供能、最高20%掺氢比例、最大年2000吨绿氢消纳规模。”华电氢能公司党委书记王新宇说。

  华电氢能公司达茂旗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从点火成功至今已近五个月,项目的经济性如何?对内蒙古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有何现实意义?中能传媒记者进行了走访调研。

  绿电制绿氢 产业用绿氢

  跟随华电氢能公司氢能产业部副主任郭俊杰的脚步,记者一行来到了制氢车间,在长约5米、由300多个“小室”组成的圆柱形电解槽中,除盐水和用作辅助介质的氢氧化钾溶液正在电流下发生化学反应,经提纯、吸附、干燥等工序,制取出纯度达99.999%的绿氢。

  “项目引入先进数字储能系统降低风光发电的波动性,搭建‘碱性+PEM电解槽’双技术路线,可实现向用户侧稳定供氢。”郭俊杰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向记者介绍,项目利用随动流量掺混和静态混合器,在实时监测混合气体成分和压力的同时,根据燃烧需求动态调整掺氢比例,解决了掺混精度问题,实现了气源双向波动下千吨级、高精度、高比例、秒级响应的天然气掺混绿氢技术。

  在金鄂博公司化工园区,记者见到了绿氢与天然气的“汇合地”——掺氢撬。通体明黄色的狭长管状撬装装置“匍匐”于白色雪地之上,集掺混、计量、安全监测等核心功能于一体,可精密控制氢气掺混比例。

  金鄂博公司执行总监杨望军向记者谈起项目的利好:使用掺氢的天然气后,企业的生产运行成本将有所下降,工业锅炉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降低约30%左右。

  “其实,项目的背后还有另外两个‘最’——我们在全球最大的伴生萤石矿所在地生产了最大体量的无水氢氟酸。”杨望军介绍,公司选址在达茂旗,看中的就是当地丰富的萤石矿资源。当前,公司建成了每年30万吨的无水氢氟酸生产线及每年9万吨的无水氟化铝项目。

  包头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包头市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现代氟材料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上游萤石开采与精粉加工,中游氢氟酸、氟碳化学品生产,下游含氟聚合物与精细化学品生产的现代氟化工产业链。

  “氟材料产业的氢能需求潜力巨大,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推动绿氢与氟化工的耦合发展,不仅为绿氢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消纳场景,也进一步推动了氟产业绿色化转型。”该负责人说。

  绿氢产业加速内蒙古能源转型

  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新能源,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在此背景下,氢能成为内蒙古新能源电力消纳的一条可行出路。

  根据内蒙古太阳能行业协会数据,若2025年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绿氢产能48万吨目标,那么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力近270亿千瓦时,占2024年内蒙古风光发电量2000亿千瓦时的13.5%左右。

  包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内蒙古凭借丰富的风光资源与应用场景,以绿氢为主攻方向的氢能产业正加速发展。

  “以包头市为例,该地区正围绕扩大氢能规模化应用场景,加快‘氢能+交通’示范应用推广,推动绿氢工业试点应用,促进氢储能发展,全力支持输氢管线获批建设,正加速打造全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该负责人说。

  这份“绿”的底气,源自内蒙古得天独厚的风光禀赋。

  内蒙古风光资源可利用小时数长、耦合性强,风光发电成本和网电价格明显低于其他省份,使得绿电制氢成本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王新宇介绍,以达茂旗为例,年均风电、光伏可利用小时数分别为3218小时、1723小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了解到,依托达茂旗丰富的风光资源,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生产的绿氢成本与价格较低,较好地实现了用户让利。“在满足华电内部资本金收益率8%的前提下,掺入20%绿氢后综合气价较纯天然气可下降20%,用户侧成本优势显著。”王新宇指出,另一方面,项目自产的绿氢以稳定价格注入管网,能平抑因包头市天然气气源储量导致的天然气价格波动,降低终端用能成本。

  这份“绿”的底气,还源自内蒙古自治区完善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体系建设,给予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策支持。

  问及印象最深的政策文件,王新宇提及2024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绿氢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其中明确建立上网电量退坡机制,提高投产初期上网电量比例。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上网电量占发电量比例2025年最高40%、2026年最高30%。

  “政策精准回应了绿氢项目初期的痛点。在消纳场景尚未完全打开的起步阶段,允许绿氢生产企业通过出售部分绿电降低成本,缓解了一定的初始压力。同时,也激励企业加大绿电制氢量,以消纳绿色电量来为场站争取更多的上网电量。”王新宇表示,政策将以市场化手段,驱动内蒙古绿氢产业加速技术迭代与场景开拓。

  政策引导下,内蒙古绿氢产业正朝着全产业链发展的方向迈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记者获悉,为进一步破解绿氢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内蒙古近期还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绿氢管道建设发展规划》,明确自治区将重点打造“一干双环四出口”的绿氢输送管网,全面打通蒙京津冀、蒙陕、蒙宁等多条绿氢外送通道。

  王新宇提到,今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核准了包头市第一条输纯氢管道建设项目——华电氢能达茂旗至包头市区氢气长输管道工程。作为“一干双环四出口”绿氢输送管网的支线项目,管道全长约190千米,输氢能力20万吨。

  “待明年项目投运,运氢成本将从现阶段的每公斤12元降至约2元。”王新宇表示,届时,内蒙古更多的工业产品将拥有绿色属性,如‘绿铁’、‘绿钢’,民用天然气里面也将有机会出现绿氢的身影。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