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能源头条

民营经济增进中国能源“硬核”实力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2-20 10:48

  中国能源新闻网讯 (记者 周倜然)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纵观能源领域,从填补技术空白到引领全球标准,从驱动绿色革命到赋能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贡献早已超越单一产业范畴,成为国家战略转型的核心力量。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能源转型的浪潮滔滔不绝、奔涌向前。作为这场变革的重要参与者,民营经济在国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中,正驶向广阔蓝海。

  系统变革开启民营经济新航道

  能源是国之命脉,民营经济则是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强劲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政策引领到服务优化,从市场开放到创新突破,国家能源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备,以系统性谋划为民营经济铺就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航道。

  202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能源领域法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这部“能源宪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国家鼓励、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法投资能源开发利用”,为民营资本在核电、储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深度参与奠定了法治基石。

  推动民资参股核电项目,是对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精神的实践。

  2020年核准的浙江三澳核电一期工程,吉利集团以2%的持股比例叩开了核电投资的大门,开创了民营企业参股核电项目的先河。此后,万向集团、江苏盛虹等10家民营企业相继参股2024年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总投资达2455亿元,民资占比10%。

  随着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一批“专精特新”的民营企业孕育而生。这些企业专注于核级阀门、管材、堆芯仪表、石墨材料等产业链细分市场,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

  大连大高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核一级爆破阀”解决了“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三大关键设备瓶颈之一,产品填补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国和一号”示范堆国内首台套供货;

  应流集团先后承担我国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核一级主泵泵壳自主制造任务,成为“华龙一号”主泵泵壳唯一生产单位,完成核电站压力容器一体化金属保温层国际首创工程,研制聚变堆“人造太阳”第一壁偏滤器;

  宝银特材攻克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卡脖子”技术,产品应用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

  江苏上上电缆研发出耐270兆拉德辐射的AP1000壳内电缆,被认定为填补国际空白,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关键部件实现自主化突破……

  民营企业与聚焦于主设备的大型国有企业形成优势互补,成为我国核电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持续推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售电公司、新型主体等投资运营,逐渐成为电力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售电公司已达4000余家,2024年实现零售交易电量3.6万亿千瓦时,占市场化交易电量的58%。独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蓬勃发展,多元主体友好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从“高门槛”向“宽准入”转变,民营企业得以有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壮大。自《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申请条件、材料大幅精简(申请条件压减42%、申请材料压减67%),企业净资产、专业人员任职资格等“硬杠杠”全面取消。

  随着市场准入门槛显著降低,大量民营企业涌入市场,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四川广安岳池县的故事便是生动注脚。昔日的劳务施工队借“减证便民”东风转型升级,全县高等级电力施工企业达698家,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2.8%,铸就了“中国输变电之乡”的金字招牌。

  系统性变革下,民营企业专心做强做优做大企业,民营经济走向了能源领域的广阔舞台。

  崛起壮大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合适的环境和土壤。

  国家能源局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各类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多次出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配行业发展进程、有利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总目标的政策法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资本扩大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领域投资,开发储能技术、材料和装备,参与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参与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太阳能示范村建设等政策法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投资建设集中式或分布式新能源、大容量储能设施,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

  ——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的投资力度。

  政策东风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新能源领域迅速崛起。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指出,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0%,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新能源产业崛起并非一帆风顺,在发展进程中,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始终为民营经济提供着生态良好的成长“沃土”。

  近年来,光伏行业竞争激烈,低价倾销、无序竞争等问题频发。国家能源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解决光伏产业行业发展相关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加强行业自律、控制产能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国内需求、开拓新兴市场等建议。

  政策引导方面,国家能源局配合相关部门印发《重点工业产品产能预警机制实施方案》,针对光伏产业提出预警指标;印发《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提高新上产能最低资本金比例、产品技术指标要求;发布《光伏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强化标准体系与产业体系协同;组织光伏行业协会调研并测算公布行业成本,引导行业自律。

  市场拓展方面,持续加快建设“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大基地基本建成投产,总规模约9300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大基地陆续开工建设。2024年新增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1.6亿千瓦。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规范和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18亿千瓦。

  结构调整方面,配合相关部门优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光伏等供需失衡产品出口退税率,引导低效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研究起草《新能源产业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改善产品市场供需关系,提升产能供给质量。

  创新驱动中国能源智造“走出去”

  创新是突破“卡脖子”困局的利剑,更是民营企业立足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四代核电、聚变堆、新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民营企业正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不断书写着自主创新的新传奇。

  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以来,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建立和完善支持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发展。从400万千瓦飙升至7376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至近20倍。

  据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系统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中,7家为中资民营企业。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系统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中,有9家为民营企业。

  其中,宁德时代凭借锂离子电池技术全球领先,其“零衰减”电池技术将储能系统寿命延长至20年;大连融科研发的世界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攻克了长时储能技术难题,为风光大基地平滑出力提供核心支撑;中储国能建成了国际一流的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产业链安全性,更使中国在全球储能技术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民营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市场敏锐度,成为中国智造的出海先锋。阳光电源的逆变器产品连续3年全球市占率第一,为欧洲、中东等地的光伏电站提供核心设备;金风科技全球装机超1.28亿千瓦,业务覆盖6大洲、42个国家,曾经“金风机组遍布世界”的创业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在标准制定层面,宁德时代作为核心单位参与的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是中国第一个以主要牵头国身份参与完成的全球技术法规制定;从巴西到墨西哥,从哥伦比亚到智利,比亚迪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与奖项,预示着中国智造正从产品输出迈向标准输出的新阶段。

  如今,民营企业以灵活机制探索“能源+”跨界模式,不断激活创新动能。

  特来电首创“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三网融合技术,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了超过600座“光储充放检”新能源微电网示范站;

  远景科技依托“EnOS方舟”能碳管理系统,为1000余家企业提供碳足迹追踪与绿电交易服务,推动产业链低碳转型;

  在农村能源革命中,正泰安能通过“户用光伏+数字运维”模式,已累计建设超过150万座“多快好省”品质电站,每年能为全社会提供450亿千瓦时绿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与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将推动中国能源事业向绿色、高效、安全的方向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