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能源头条

从6个数据看能源发展新动向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1-25 14:44

国家能源局召开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从6个数据看能源发展新动向

中能传媒记者 邱燕超 冯聪聪

  1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情况、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国际清洁能源日”设立背景及我国对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贡献等有关内容。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刚,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潘慧敏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能源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根据发布会内容,记者梳理出6组数据,看能源发展新动向。

超3000万千瓦:

新型储能发展迅速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边广琦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新型储能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新型储能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看规模,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看投资,“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多地加快新型储能发展。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以累计装机398万千瓦/802万千瓦时的规模排名第一,山东、内蒙古、新疆、甘肃、湖南等5省装机规模超过200万千瓦,宁夏、贵州、广东、湖北、安徽、广西等6省区装机规模超过100万千瓦。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较快,装机占比超过全国50%。

  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当前,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约1236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新能源发展较快省区。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规模达1539万千瓦,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宁夏等系统调节需求较大的省区。广东、浙江等省工商业用户储能迅速发展。

  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服务用户灵活高效用能,“新型储能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边广琦表示。

  据悉,为持续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将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跟踪评估,为下一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开展促进新型储能调度运用的相关举措研究,引导新型储能科学调用;开展“十五五”新型储能发展需求专题研究,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实施情况跟踪调研,促进新能源基地科学合理配置新型储能;积极开展先进经验交流,助力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

2.8万亿元:

有效发挥投资拉动作用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2023年,我国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据监测,全国在建和年内拟开工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2.8万亿元,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表示,过去一年,能源行业统筹推进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持续释放煤炭、电力、油气基础设施投资潜力,推动新能源、新业态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全年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能源投资建设呈现四方面特点。

  全国能源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国家能源局积极推动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建设,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分类别看,常规项目、新业态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6.0%、152.8%。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8.5%、13.6%、22.5%。

  新能源投资快速增长。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34%。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云南、河北、新疆3个省(区)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风电完成投资额超过3800亿元,辽宁、甘肃、新疆3个省(区)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广东、山东2个省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

  支撑性调节性电源投资较快增长。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超过12%。在建核电项目全面推进,年内新核准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大型水电项目投资持续恢复向好。

  能源新业态投资增势强劲。综合能源完成投资额快速增长,西北地区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加快推进。新疆、甘肃、湖南、山东、重庆、广东6个省(区、市)电化学储能投资高速增长。内蒙古、新疆一批绿电制氢项目有序推进。

61.4%:

市场化交易电量持续提升 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2023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刚指出,2023年,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1-12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在交易机构注册的主体数量达到70.8万家。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从2016年不到17%上升到2023年超过61%,市场机制已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助力电力保供应、促转型成效显现。在度夏、度冬电力保供关键时期,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机制对省间电力支援、互济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电力辅助服务机制全年挖掘系统调节能力超1.17亿千瓦,年均促进清洁能源增发电量超1200亿千瓦时。

  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电力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化电量比重超90%,稳定了总体市场规模和交易价格。山西、广东电力现货市场相继转入正式运行,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首次实现全区域结算试运行,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正式启动。跨省跨区中长期市场平稳运行,省间现货市场调剂余缺,对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刘刚指出,一些地方存在不当干预市场行为,同时各层次电力市场衔接还不顺畅。

  对此,国家能源局将持续统筹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制度,推动辅助服务费用由主要在发电侧分担,逐步向用户侧合理疏导。进一步推进省级电力市场建设,推动各地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融合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省份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妥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发挥区域电力市场对省间电力协同互济和促进新能源跨省消纳的积极作用。同时,强化电力市场监管,严肃查处电网公平开放、新能源等电源接入、电力交易调度、供电服务保障、用电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

超50%:

中国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半壁江山

  1月26日是全球第一个“国际清洁能源日”。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潘慧敏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为5.1亿千瓦,其中中国贡献超过50%。

  “中国始终是国际清洁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是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潘慧敏指出,近年来,国家能源局持续通过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合作平台和IRENA、IEA、G20、APEC等多边组织及几十个双边能源合作机制深化与各国清洁能源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投资方面看,中国企业海外清洁能源投资遍布主要国家和地区,涵盖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主要领域,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有力支撑了相关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方面看,中国持续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积极融入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源源不断向世界分享高质量清洁能源产品。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至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分别超过334亿美元和2453亿美元。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在助力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同时,中国敞开怀抱欢迎世界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共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推进全球能源转型。

  “未来,中国将在大力推动国内清洁能源发展的同时,为全球贡献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产品和中国方案,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潘慧敏表示,下一阶段,将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继续与各国加强合作,从三个方面支持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

  一是持续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共同推动建设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新型电力系统。二是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转型支持力度,加强经验和最佳实践分享,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供应安全与推进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呼吁发达国家提供部署可再生能源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三是维护开放安全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避免个别国家因采取歧视手段或对国际贸易变相限制抬高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降低部署效率。

117.7亿立方米:

煤层气成为我国天然气供应重要补充

  2023年,我国煤层气产量达到11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5%;煤层气产量约占国内天然气供应的5%,增量占比达到18%,成为国内天然气供应的重要补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介绍,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效益。国家能源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机制作用,推动煤层气产业规模化发展。

  资源探明快速增加,产能建设加快推进。2023年,重点煤层气企业加大勘探投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约2900亿立方米。全国煤层气开发投资超100亿元,新建产能超30亿立方米/年。

  技术创新成效明显,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认识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中石油大吉区块32口先导试验井组全年单井日均产量超5万立方米。同时,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持续实施增值税先征后返、所得税优惠税率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矿权管理,简化油气资源综合勘查开采程序,支持煤层气与其它矿产资源兼探兼采。

  “2024年,国家能源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大局,多措并举推动煤层气增储上产。”张星表示,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发挥企业和各类创新平台作用,开展煤层气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中浅层煤层气稳产保产、深层煤层气扩大规模,加快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化基地滚动勘探开发,积极拓展新的产业发展区域。另一方面,强化要素保障,会同有关方面狠抓政策落实,在矿权、用地、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方面对产业发展给予有力支持。

覆盖95%服务区:

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规模持续扩大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底,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859.6万台、同比增长65%,全国共有6328个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占服务区总数的95%。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表示,近年来,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政策体系,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充电网络加快完善,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15个省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全部具备充电能力。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布局充电设施,截至2023年底,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湖北等12个省市已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为发挥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储能的调节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智能有序充电,鼓励开展车网双向互动试点示范,并对技术攻关、标准完善、电价和市场机制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部署。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统筹谋划和政策制定,持续完善充电网络,提高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充电保障水平,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需要,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