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1-08-23 16:30
骑车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夜间加油、乘坐公交、答题闯关……在泉城山东省济南市,市民通过这些低碳行为累积“碳币”,就可兑换景区门票、文创产品等物品。今年以来,由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发起共建的“全民低碳”绿色公益平台,吸引诸多市民参与其中。
发起共建“全民低碳”绿色公益平台,是济南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举措之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日渐成为广受推崇的良好风尚,建设低碳城市,追求绿色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们的共识。
近年来,泉城济南坚持走低碳路线,从绿色建筑、资源循环、生态修复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实践低碳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开启绿色建筑新时代
在没有安装空调暖气的“被动房”内,一年四季室温都在20-26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噪声白天可以控制在35分贝、晚上30分贝以下,给住户带来十分舒适的居住体验。这是济南市绿色建筑领域的“黑科技”。
记者了解到,济南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通过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再通过新风系统对热、冷进行循环回收,实现热循环回收75%、建筑节能92%的环保节能效果。
目前,济南绿色建筑领域创新科技领跑全省,以“汉峪海风·海德堡”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绿色社区,在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步走在全国前列,获得住建部和德国能源署双认证,是山东省境内体量最大的被动式住宅体验示范项目和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示范区。
在超低能耗“被动房”室内,恒温恒湿恒氧恒静,住户不需要额外配置空调、暖气、风扇、加湿器等家电用品,以装配式建造方式,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这些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提升了建筑品质,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已成为当前推广的试点示范项目。
探索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
在济南回民中学,学校把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办学环节,加强校园低碳装置和环境文化建设,打造了完整的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
这一系统利用学校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楼顶的雨水管道回收雨水,累计安装28个高1.3米的回收桶。这些雨水回收桶通过管道并联起来,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集中使用。通过安装感应电泵,解决了雨水桶出水压力小的问题,满足学生涮拖把和接长水管喷水、浇花等需求,减少了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自来水消耗量。
在2020年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大赛中,该项目荣获二等奖,成为校园低碳建设的优秀项目。
在山东省绿色社区银丰山庄,也建设了一套收集雨水的循环系统。该社区在网球场南侧设置了一个35立方米的蓄水池,收集屋顶、道路和绿化区域的雨水,用于绿植浇灌。
按照济南市每年平均672.7毫米的降雨量测算,每年可回收雨水1590.12吨,可用于约2800平方米绿化区域的日常浇灌。
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
为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典范城市,济南市积极推进全福河等河道生态补水工程建设,这也是当地第一次大规模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向河道生态补源的试点,对保障小清河水质稳定达标,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质量,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福河等河道生态补水工程项目总投资1.7亿元,修建修复河道拦蓄设施18座,通过建设加压提升泵站并敷设再生水压力输送管道,将水质净化一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分别向全福河、柳行头河、历山路边沟、黄台南路边沟和山大路边沟补水,总设计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近期运行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该工程建成后,将涵养改善长约9.1公里河道水生态,惠及沿线多处小区、单位和院校。
公益组织助力低碳建设
去年12月,济南市首批低碳试点建设单位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步入国家低碳城市行列。
在低碳城市建设进程中,济南市首次引入公益组织参与,构建职能部门统一指导、公益组织专业辅导、示范单位具体执行体系,很好地解决了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实难的问题。
济南市通过赋职、赋能,搭建三方协同工作组织架构,调动公益组织工作积极性。在创建伊始,就吸收低碳专业公益组织——绿块公益参加,组建以生态环境部门、公益组织、创建单位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生态环境部门统筹领导,制定低碳创建标准;绿块公益分解落实各项指标,制定实施细则,协助创建单位落实到位;各创建单位组织人员、提供场地物料,共同完成创建。
公益组织通过汇集共性需求,开发、提供统一的培训课程,集中设计、制作、采购、安装各种宣传用品,做到各单位标识风格和规格的统一,提高了创建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成本,实现资源整合、取长补短。
济南市还积极发挥公益组织特长,组织全国低碳、环保业内专家,为创建低碳单位提供专业咨询与技术帮助。
责任编辑:王怡然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