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

南网专家当选十五运会火炬手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1-03 15:26

——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手周月宾

金南汐

  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即将点燃,一位来自电力科研领域的年轻火炬手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核心成员、南方电网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周月宾。

  在大家的印象里,周月宾总是身着干净笔挺的白大褂,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自信而热忱的光芒。他不曾站上体育竞技场,却在直流输电技术的“赛道”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他未曾踏足珠穆朗玛的峰顶,却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无人区”里不断攀登,推动实现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如今,他手擎十五运会火炬,要把这份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传递给更多追梦人。

十五运会火炬手周月宾。图片由南网科研院提供

  从舒适区到无人区,点燃技术突破的“火种”

  2014年,刚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的周月宾,怀揣着对电力科技的热忱入职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南网科研院)。彼时,南方电网正推进电网结构优化,计划通过柔性直流技术将“一张大网”拆分为“两张小网”,为西电东送大通道加装“安全阀”。这一任务,让周月宾从实验室的“舒适区”直接迈入了技术的“无人区”——核心设备换流阀的技术难题,不仅国内无成熟方案,国际上也无先例可循。

  “执着于过去的经验,永远跨不过眼前的坎。”面对鲁西背靠背直流工程的硬骨头,周月宾和团队扎进实验室,180余天昼夜攻关。他们反复钻研换流阀的工作原理,创新性提出能量动态调制和主动电流抑制等多项新方法,最终为工程打造出一颗“坚强心脏”。这一突破,不仅让鲁西背靠背直流工程顺利投产,更让柔性直流技术在我国西电东送主通道上实现首次亮相,为后续技术升级种下了关键“火种”。

  2016年初,南方电网首次提出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设想,再次将周月宾推向了更高难度的“赛场”。对于这一项史无前例的技术,国内外传来许多质疑的声音。但周月宾却将质疑转化为动力:“没有先例,我们就成为先例;没有经验,我们就创造经验。”此后700余天里,他和团队完成上万次仿真计算、上百次爆炸试验,连百吨级的阀塔都历经3轮迭代优化。当世界首台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阀成功诞生时,周月宾翻着记满数据的笔记本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青春纪念册’,每一页都写着不放弃。”

  但他并未止步于“能实现”,而是向着“更高效”冲刺。为了进一步提高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阀运行的经济性,周月宾提出采用调制技术,对已有的设计理念进行革命,并和团队共同研发了世界首套特高压柔直双阀串联和混合桥等核心方案,将换流阀的损耗指标从1.35%降到1%以下,降低换流阀损耗26%,节约设备成本约1.5亿元,极大提升了工程运行效率,为世界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的成功投产打下坚实基础。

  从雪域高原到粤港澳,让科技“火炬”照亮国家需求

  今年9月16日,中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藏粤直流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目前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投资规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启动建设。

  柔性直流换流阀是系统的“心脏”,可在藏粤直流工程中,它面临着一个棘手问题:受端交流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大量盈余能量会不断进入换流阀功率模块,导致直流系统因过电压闭锁,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就像道路突发严重车祸,车流瞬间拥堵,交通陷入瘫痪,必须找到“疏解通道”。

  传统的柔直系统普遍采用集中式直流耗能装置,虽然也能实现受端电网交流故障穿越,但存在占地面积大、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大规模新能源经济高效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南方电网联合科研单位、高校、设备厂商组建攻关团队,周月宾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再次冲锋在前。

  这一次,团队首次提出了全新的能量自平衡柔性直流换流阀拓扑结构,即在现有的换流阀功率模块中增加一个包含电子开关和电阻的“能量自平衡支路”——如果系统故障,盈余功率导致功率模块电压抬升时,该支路开关就会闭合,盈余功率通过电阻得到泄放,功率模块电压降低,保障系统安全。

  但是,需要什么样的开关和电阻?“那段时间,我们就像在迷宫里找出口。”周月宾回忆说,“我们想出个‘笨办法’:把上百种可能出现的电网故障情况全都输入电脑,用仿真软件一遍又一遍模拟。”由于系统规模很大,有时候仿真要上一整天,非常煎熬,大家困了就在桌上眯一会儿。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逐渐摸清了开关和电阻的使用边界和设计原则,提出了开关和电阻的参数选型及投退策略,为能量自平衡换流阀装备研制打下基础。

  历时3年,团队终于攻克特高压超长距离和新能源接入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能量快速平衡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世界首套能量自平衡柔直换流阀,以更紧凑、更经济、更安全的方式实现受端交流电网故障全穿越,有效服务藏粤直流工程建设。工程全面建成后,来自西藏的清洁能源9毫秒就可以直达粤港澳大湾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攻关者到领路人,让创新“薪火”在青年中传递

  “火炬的意义,不仅在于燃烧自己,更在于传递下去。”作为南方电网公司团委副书记、南网科研院直流所研究团队项目经理,周月宾始终记得自己的另一重责任——培养青年科研力量。他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4岁,却能在直流输电“无人区”中屡创佳绩,这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与精神引领。

  在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攻关期间,周月宾常常和青年队员一起泡在实验室,从仿真计算的细节到爆炸试验的安全注意事项,手把手传授经验。他总说:“科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接力赛跑,老一辈科研人给我们铺了路,我们也要为年轻人搭好桥。”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中多名青年成长为技术骨干,有的参与藏东南直流工程建设,有的投身新能源输电技术攻关,将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

  此次成为十五运会火炬手,周月宾将这份“传承”的意义看得更重:“体育赛场的火炬传递,是拼搏精神的延续;科研领域的火炬传递,是创新力量的接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青年明白,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科技创新,都需要“敢闯敢试、永不言弃”。

  未来,他将带着团队继续攻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让创新的“薪火”在能源强国的征途中持续燃烧。周月宾知道,这束“火炬”的传递从未停止——在昆柳龙工程的铁塔上,在西藏雪域高原之巅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灯火里,在青年科研人奋斗的身影里,它正以不同的形式,书写着属于中国科技的奋进故事。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