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

华能大连电厂:将“创一流”刻进发展的基因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16 11:17

武新苗 柳田

  黄海之滨,辽南腹地。走进华能大连电厂生产区,一座“扬帆远航”的雕塑格外醒目,职工们亲切地称它为“1”字雕塑。

  在这里,华能大连电厂创造了太多令人瞩目的“第一”:第一家利用外资集资办电、全国第一家“一流火力发电厂”、发出了华能投资建设电源的第一度电……“创一流”的基因早已融入了大连电厂发展的血液,激励着不同时期的大连电厂人砥砺前行。从1985年批复建设至今,华能大连电厂的40年,是与国电力工业同频共振的40年从初建时期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电热保供的中流砥柱,大连电厂人“创一流”的时代基因铸就电力发展的闪亮名片。

  驭势谋远:半边山海 一流电厂从这里起步

  四十年,是时间的刻度,亦是发展的标尺。

  在国电力工业波澜壮阔的变迁史中,华能大连电厂的成长轨迹早已深深嵌入国家民族与能源电力的宏大叙事中,其每一步发展,都是对时代命题的精准回应与先行探索。

  时间的指针指向20世纪80年代,改革浪潮席卷全国,百业待兴、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电力发展通过改革开放探索一条电力发展新路。1986年,作为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成立后的首批项目之一,大连电厂正式开工建设。

  “建厂之初,大连电厂便肩负着为国电力工业现代化探路的重任。我们填了半边海、挖了半边山,整理出了一片地,在这里开启了探索一流电厂的征程。”谈及建厂时的点点滴滴,往日种种依旧历历在目,大连电厂老领导钟计春回忆道。

  自此,华能大连电厂创一流的大幕徐徐开,解决缺电的问题也从这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24个月后,1988年,华能大连电厂一期工程提前投产发电,实现了2台35万千瓦机组“一年一投一并”的目标,创造了当时国内电厂建设速度最快的新纪录,有力缓解了辽宁地区严重缺电的局面。作为国电力工业改革开放的“窗口”电厂,华能大连电厂一期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外资和地方集资联合办电的尝试项目,是我国电力工业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标志性项目。

  追求卓越:一颗螺丝 一流设备呼唤一流管理

  华能大连电厂在现代化电厂的建设中取得了成功经验,但如何管理好现代化电厂、探索出一条符合特色的现代化管理之路,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全新课题。

  “建设一个电厂是一回事,管理好一个电厂则是另一回事。”大连电厂老领导常吉生直言,在当时,我们的设备是一流的,但是管理理念和意识跟不上。创建之初,电厂曾试图通过引进国外电力专家,将国际管理经验注入国电力行业然而,这些专家对国国情和市场缺乏了解。大家深刻认识如果企业管理不能因地制宜,管理水平滞后、安全无法保障,那么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恰在此时,1990年代初,国家能源部发出了争创一流火力发电厂的号召。次年,在收集了大量国内外同类型电厂的资料之后,华能大连电厂以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双达标”为主线,迈出了创一流火力发电厂的第一步,制定了《创一流目标考核标准》,编制了《创建一流火力发电厂三年规划》和《争创一流火力发电厂实施措施》,明确了用3年时间实现创建一流电厂的目标。

  “实现管理现代化是争创一流电厂的关键。但当时,我们这批人大部分都只接触过一些国产小机组,面对这么先进的设备,能做到的只是让设备正常运转,更别提创一流了。常吉生表示,想实现现代化管理,就得转变“小作坊”式的惯性思维。于是电厂组织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对全厂发电设备设施进行识别编码,大到设备系统小到设备备件都有身份”,制定设备大小修周期标准编制设备大小修标准检修项目设备检修工时消耗定额检修质量标准等,实现了电厂最早期的“数字化”管理,为后期的计算机管理打下了基础。

  “创一流的号召如春风化雨,也改变着每个普通职工的观念。“创一流到底是啥意思?”大连电厂老领导富勇表示,那个时候,大家并不懂创一流具体是什么概念,不过,传导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把电缆、布线甚至每一颗螺丝等备件都规规矩矩收到备品库实行定置管理1991年,电厂成立了计算机管理办公室1993年,电厂各管理岗位基本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形成了较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实现了数据共享,这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创一流之后,我们的生产现场都是井井有条,即使从生产一线出来,我们的工作服都是干干净净的。

  三年后“创一流”的种子结出了果。1994年,在电力企业达标暨创一流工作会上,华能大连电厂被授予全国第一个“一流火力发电厂”称号,引起国内外管理专家的关注,华能大连电厂成为国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敢为人先:一张表格 创新创造从这里启航

  大连电厂一项项发展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大连电厂人接续奋斗的身影,也是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战略远见。不过,广大干部职工清醒地明白“一流电厂”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创一流一直在路上。

  “如果说创一流给今天的大连电厂人留下了什么,我觉得我们一直保持着争一流的宝贵状态,我们敢想敢干、坚持创新、追求卓越。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如今的大连电厂,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站在40年的节点回眸大连电厂的发展,富勇表示,如今走过40个春秋大连电厂机组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大连电厂人持续的创新创造精益求精密不可分

  走进大连电厂控制室,一张大屏幕上汇集了生产管理、燃料价格、实时电价等各类信息。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张Excel表格。“刚开始工作时我们每天盯着Excel表格里的大量数据,努力从中寻找捷径后来,在机组深度调峰的客观需求驱动下,我们从2019年开始逐步探索,建立了数据共享机制,并通过负荷分配和经营效益的测算不断优化模型进行智能建模与控制,实现了配煤精准化和智能化,最终这些创新变革不仅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实现了电厂降本增效。大连电厂生产部副主任陈筑说。

  “我们的很多专利都是员工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或许我们没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但我们的创新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我们一切创新的动力,是基于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正是这些小发明、小创造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而我们电厂要做的就是,给这些‘突发奇想’以土壤,让它们能够开花结果。”大连电厂厂长张君樵表近年来,大连电厂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搭建科技创新多维平台,成立了集团公司级、分公司级、厂级的三级创新工作室,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成功打造了启航一号启航七号系列产品,解决了大量生产实际问题。可以说,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转化为大连电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继往开来:一把尺子 新能源项目也要创一流

  以科技为翼,大连电厂在“创一流”的道路上展现了强劲的硬核实力。如今,能源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大连电厂牢牢把握国家能源转型大势,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持续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把创一流的电厂精神延续到建一流的新能源项目中。

  从大连电厂沿辽东半岛海岸一路北上,大连普兰店区以其“背山面海”的独特地理优势成为辽宁发展新能源项目的重镇。而大连电厂绿色转型的“先手棋”也在此落子。

  “拿国优金奖!这是项目启动之初便立下的目标。”普兰店风电场项目经理任传明介绍道,从项目建设之初我们就坚持创国优的标准,抽调了来自生产、运行、检修等部门的业务骨干,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经验与活力兼备的队伍。团队以“零缺陷”为质量标准,从设计到施工全流程严格把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我们自己设计,从路边石到水泥围墙,我们将创一流发电厂的高标准延伸到新能源基建和运营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主动借鉴行业中好的案例,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他说。

  一把尺子,成了控制工艺严格标准的度量衡在项目现场,任传明向我们展示了一项“新发明”。“在监督施工单位进行风机基础二次灌浆时,我们发现,基座的平整度难以标准化控制,其倾斜度也不容易测量。为此,项目团队研发出一种‘Z’型钢尺可以更便捷确定风机基础承台顶面混凝土的倾斜度,实现工序更精准的控制、更有效的监督。他说。

  “走出了熟悉的电厂院墙,我们面对的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挑战重重。”风电项目负责人、大连电厂副厂长王越说。为了攻克前期现场难题,团队将工作交流会安排在每天晚上进行,共同分析发现问题,复盘交流总结经验,形成“问题—解决—优化”的闭环管理,不仅保障了项目高效推进,更为电厂积累了新能源领域的宝贵经验。

  从团队组建到攻坚克难再品质追求,华能普兰店陆上风电项目以实干与创新诠释了绿色转型的“创一流担当”。正是在“创一流”的引领下,2024年12月,华能普兰店陆上风电项目首批风机成功并网发电,大连地区单体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成功发出第一度绿电。项目全面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7.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3万吨。这座山海之间的风电矩阵,正将黄海之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电,点亮海之滨。

  在深耕陆上风电的同时,大连电厂正加速推进海上风电与光伏项目开发。张君樵表示,目前,大连电厂已经组建专业的新能源项目开发团队,积极推进海陆风光项目基地化、规模化发展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周边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投产,形成海陆协同的风电发展大格局。

  20世纪80年代的车辙匆匆碾过,站在四十周年的新起点,如今的大连电厂创一流的薪火汇聚成了电热保供和创新发展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连电厂人坚守炽热的电力梦想,迈出向新向上的步伐,在新的“创一流”的宏伟征程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坚实足迹以创新和绿色、用光和热谱写着与时代同频、与城市共兴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