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6 14:48
夏晟 洪浩哲 罗萍
9月23日上午,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开幕。大会现场庄重热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位“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同步揭晓。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班长张霁明,凭借在电网自动化领域的突出贡献,获评“大国工匠”。
就在不久前的9月3日,他还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受邀观礼纪念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上,他与千千万万工人代表一同见证历史时刻。那份庄严与光荣,让他倍感责任——“荣誉属于过去,岗位才是当下最重要的战场。”他说。
从1999年刚入职时参与宁波首个无人值班变电站改造开始,张霁明就把青春和精力交给了电网。2001年,他又第一次接触宁波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自此张霁明用二十五年的时间深耕电网自动化,牵头先行试点应用集中式和分布式故障自愈馈线自动化(FA)功能,使鄞州区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73%;领衔的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这些年,荣誉接踵而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工匠、……头衔光鲜,却无法完全呈现他日复一日钻研的身影。真正支撑起这些荣誉的,是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探索。
“就是干多了、看多了而已”
9月初的浙江宁波,暑气尚未完全消散,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的办公楼上。张霁明早已换上工装,穿梭在自动化主站机房的设备间里。他走路不快,眼睛始终盯着一排排机柜,时不时凑近屏幕查看运行参数。
3岁时的一场疾病,让张霁明的世界失去了声音。上学时,他靠抄同学的笔记学习。参加工作后,别人用耳朵捕捉设备异常声响,他只能用眼睛“倾听”电网“心跳”。
“厂家工程师来调试设备,我就挤到最前面,盯着每个操作动作,把步骤记在本子上。”张霁明说。
听力不便,让张霁明养成了极致专注的习惯。他能从设备闪烁的故障信号灯里,快速锁定问题所在;能通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精准判断故障原因。同事们都称他是“人肉扫描仪”,他却摆手道:“哪有什么特殊本事,就是干多了、看多了而已。”
在张霁明看来,创新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发明。2019年,民晏线路突发故障,他带领团队迅速启动自主搭建的配电自动化故障自愈系统。系统自动完成故障定位、隔离、供电恢复,整个过程仅用了50秒。“放在以前,这种故障至少要50分钟才能解决。”至今回忆当时的场景,张霁明仍难掩激动。
如今,这套系统已覆盖宁波972条线路,将停电时间从小时级压缩到秒级。“电力工作没有小事,一个小数点的提升,就可能意味着几千户人家少停一次电。”他说。
“让更多年轻人成长起来”
走进张霁明的办公室,桌上一个蓝色文件夹格外显眼。翻开文件夹,里面贴满了便笺纸,上面记录着每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有了它,再琐碎的细节也不会被遗漏。”张霁明说。入职至今,这样的便笺纸,他已攒了4000多张。他把便笺上的技术经验整理成小册子,传授给身边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少走弯路。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让更多年轻人成长起来。”抱着这样的想法,2017年,张霁明牵头成立“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推行“启航—领航—蓄水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初,这只是一间约30平方米的普通办公室,却被大家半开玩笑地称为“电力少林寺”。这里没有武僧,却有一群日夜钻研电网技术的“修行者”;没有晨钟暮鼓,却常有键盘敲击与设备低频运行的嗡鸣。
工作室成立之初,张霁明立下“铁规矩:当天发现的故障必须当天解决。起初,不少年轻人觉得这份工作又苦又累,不愿加入;面对年轻人刚进来不适应高强度、高精度的操作,他不急不躁,只说一句:“留在现场多看、多听、多动手,慢慢你就懂了。”一块白板、几支水笔,成为他传道授业的主要工具;画拓扑图、标参数、对照真实设备讲解运行逻辑,他每一个细节都能讲得清清楚楚。
徒弟徐定康至今仍记得备战技能竞赛的那段日子。“师父带着我们,每天训练到深夜十一点,第二天凌晨四五点又出现在项目现场。”他说,“那时候确实累,但现在回头看,那段高强度训练让我学会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面对压力依然从容的心态。”
截至目前,张霁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已培育出5名“浙江工匠”、19名宁波市技术能手,团队共取得34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9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站上前台,张霁明和他的团队不再是孤军奋战。星星点点的力量汇聚起来,正在为电网的未来积蓄更坚实的底色。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张霁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璀璨的城市夜景,眼神里满是欣慰。“电力人的作品很特别,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而是这万家灯火。每次值班时看着这些灯光,就觉得这辈子干电力,值了。”他说,“我想在退休前,实现宁波电网自动化全覆盖,让电网变得更智慧、更可靠,守护好这满城灯火,守护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