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08 16:25
——中国海油定点帮扶四川白玉一线见闻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曲艺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白玉县,藏语意为吉祥盛德的地方,地如其名,似一块美玉镶嵌于川西秘境。
7月中下旬,记者来到白玉,汽车穿行甘白线,时而高山密林藏小涧,时而云开雾散见经幡,更有成群的牦牛于茵茵草地上进食,好不悠闲。
白玉是全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2023年8月,按照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关于调整优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的部署,白玉县正式列入中国海油定点帮扶范围,“共筑山海情·海玉一家亲”的帮扶情谊由此开启。
作为中国海油定点帮扶任务中唯一的国重县,白玉享受着“特殊”的关爱。“在白玉,中国海油创新构建三级党建结对帮扶体系,深入开展‘1+6+18’县、乡、村三级党建结对,构建联动共建、互助共赢的工作格局。”中国海油挂职干部、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副局长兼白玉县政府党组成员马尚尚告诉记者。
“比如,好多村集体经济项目需要资金的注入,依托结对模式,公司各级党员干部经常性开展现场调研,评判项目的合理性。”在马尚尚看来,这是进一步落实“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举措的重要实践。
得益于此,中国海油的更多干部有机会深入一线,看见藏地人脸上坚韧的沟壑,脚踏实地去触摸藏地人心,用百姓的愿与盼绘制乡村振兴图鉴,不负“吉祥盛德”之名。
教育破困局
马尚尚告诉记者,去年底至今年初,他带领白玉县文旅、国资等相关单位的同志到中国海油部分单位进行走访推介。“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有个亲戚叫‘白玉’,知道‘白玉’有什么。”
在此过程中,一个细节令他印象深刻。“第一站到海南的时候,干部们特兴奋。他们都说没怎么见过海,我很意外。”
震惊之余,马尚尚随即意识到,连县里的干部都很少来沿海城市,何况老百姓。“百姓可能去趟成都都了不得了,可是如果不走出来,眼界、思维、视角又怎么开拓?”
“这突破口就是教育。”马尚尚认为,这尤其启发我们要争取下一代,通过教育提升认知,让一代又一代能够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工作最重要,恰恰最难做。
难在学位紧张。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白玉县初中阶段入学学生呈增长趋势,据测算,到2025年县内就读初中阶段学生预计达4088人,此后将持续保持在3400人左右,目前全县仅有一所中学,最大容纳量1800人,将近1600名生源面临县内入学困境。
“要以海油所能解白玉所需。”马尚尚介绍,2025年中国海油投入无偿帮扶资金2000万元,捐建白玉县第二中学教师安身工程、第二中学综合楼、运动场及配套附属设施,建成后生源覆盖全县16个乡镇,提供学位1650个,切实解决初中学位紧张问题,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马尚尚介绍白玉县第二中学建设情况。濮姝垚 摄
难在全面保障。
“每次去小学慰问,看着孩子们的眼睛很难受,总感觉做得太少。”马尚尚举例说,他们连日常的洗澡都要排队,要一个星期才能排到一次。
为守护高原“幼苗”的成长之路,中国海油联合公益力量为白玉县纳塔乡小学捐建了气囊室内体育馆。“那座白色气囊体育馆静静立着,像一朵白云降落在高原。推开体育馆大门,暖流瞬间包裹全身。”这是中海炼化惠州石化群工专务胡晓东赴结对帮扶的纳塔乡调研时,对这座体育馆的初印象。
一旁的乡干部满怀感恩:“多亏了它,夏天能遮住毒日头,冬天能保住暖气。孩子们玩耍时再不用在烈日下暴晒,也不用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里挨冻了。”
更难在冲破观念的束缚。
“建座体育馆容易,难的是让牧区帐篷里的孩子都能走进来啊。”感激之外,陪同的乡干部也向胡晓东表达了隐忧。其实,这也是马尚尚的顾虑,“藏民守家、守土的意识非常强烈”。
所幸,蕴藏着希望的种子正破土而出。在结对帮扶的河坡镇,中海炼化党建工作部群团岗位经理郄东旭走访了德来村的困难户桑灯家。
郄东旭告诉记者,桑灯皮肤黝黑、身形佝偻已年近七旬,通过翻译得知,桑灯日常靠帮助村里做些基础建设赚取生活费。桑灯的女儿女婿均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只能靠做些手工艺品补贴家用。
艰难的生活环境让墙上的奖状愈发耀眼,家中窄小的阶梯永远也无法困住追求梦想的灵魂——桑灯的孙女措确已考入师范大学,这在本就条件落后的德来村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措确非常懂事,立志毕业后要回到中国海油援建的白玉县第二中学任教,带领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产业重长效
牦牛也有选美比赛?牛粪还能入股?来白玉之前,记者未曾耳闻。
“简单来说,参赛公牛通过‘体型外貌评定+体尺体重评定+综合评分’进行评选,全方位展现种公牛的优良品质。”在中国海油捐建的四川省首个牦牛博物馆,马尚尚化身讲解员向记者解释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白玉县是甘孜州五大牧业县之一,昌台牦牛是该县的特色优良畜种。作为四川三大牦牛品种之一,昌台牦牛在当地畜牧业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先后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据了解,立足打造昌台牦牛的种业“芯片”,白玉启动建设了昌台牦牛数据库、基因库。2022年以来,白玉县已投入资金6512.9万元,重点实施昌台牦牛良繁体系等项目建设。
扶持优势产业,也是中国海油定点帮扶的一大原则。聚焦白玉县牧旅资源优势,2024年,中国海油投入无偿帮扶资金2000万元,重点打造牧文旅融合产业园区和昌台牦牛系谱科研中心,捐建四川省首个牦牛博物馆,构建集科研、科普、展销、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致力于提升昌台牦牛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保护和传承牦牛文化的同时,推动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从强健的四肢到厚实的皮毛,从营养丰富的奶制品到珍贵的药用材料,牦牛的每一个部位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凝聚着漫长岁月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展现着高原文明独特的生态智慧。
甚至,包括牦牛粪。中海炼化中沥公司工会岗位经理郝象宇告诉记者,2024年10月,他首次来到结对帮扶的白玉县辽西乡。“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村民院墙上贴满牛粪饼,密密麻麻的,就像浮雕,院子里也堆满了用来取暖的牛粪干,独特的景象让我印象深刻。”他回忆称。
同样难忘的,还有彼时辽西乡乡长根绒牛麦的话,“这东西,我们要让它变废为宝”。
没承想,今年再返辽西乡,经过加工的牛粪已成为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坐落在辽西乡达科村的牛粪燃料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扎西降成正在操作台前忙碌着,动作十分麻利。“以前因为残疾找不到工作,现在每月能挣3000元。”他擦了擦汗。
变废为宝的牛粪。郝象宇 摄
2024年,达科村、昌麦村、辽西村三个村集体“抱团”成立辽西乡腾珠合作联合社,共同申报实施牛粪压块燃料项目,于当年12月正式投用。其运营模式很新颖,群众以牛粪入股,第一次每家收了12袋牛粪,“燃”起致富新希望。
“这个项目招聘了3名加工人员,都是脱贫户。”达科村驻村第一书记四郎措坦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运输、年审、加油、维修都需要资金。
“这让我意识到,帮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项目的建设上,更要关注项目的可持续运营,让其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产业。”郝象宇在调研手记中如是总结。
融合探新路
作为中央企业派驻地方的干部,马尚尚一直在思考,在帮扶工作中能否将海油具体业务与白玉资源禀赋相结合,实现融合发展。
刚到白玉时,一条数据引起他的关注——白玉被誉为“川西北的生态王国和高原氧仓”,森林面积53.7万公顷、覆盖率达47.7%,居四川省第二、甘孜州第一。
马尚尚敏锐觉察到,丰富的碳汇资源许是探索定点帮扶新模式的可行路径。
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后,2024年,中国海油与白玉县签订无约束性碳汇开发框架协议。前期中国海油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无偿提供技术、人才、资金、平台等资源,后期按照“碳汇开发方+碳汇所有方+碳汇购买方”一体协同推进,通过无偿开发有偿购买方式,以“商务、合作、共赢”模式,共同开发县域林草碳汇资源。
行走平均海拔3500米的白玉,氧气罐不能离手。当海拔攀升至4000多米,记者一度感觉连吸氧的力气都要穷尽,而此时的马尚尚还在与藏民比划沟通着。结束后,三步并作两步跳上了车。
“你嘱咐我们慢、慢、慢,自己也得注意啊!”“我没事,习惯了,目前感觉很巴适。”他倒入乡随俗。
“缺氧不缺精神。”马尚尚经常把这话挂在嘴边。随着探访的深入,记者方才明白,在白玉,这句话还有更深层的指向。
“白玉正好位于‘红军长征最西端’。”谈起这段红色历史,马尚尚娓娓道来。1936年6月,红军在白玉历时17天。其间翻过了5座雪山,跨越3条河流,足迹几乎遍布白玉全境。白玉的山川江河、牧场田野都镌刻着红色的印记,见证着党的奋斗历程。
“红色基因代代传,我们将发扬长征精神,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等战略,把这片红色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白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扎西拥珍说。
作为一名石油人,马尚尚认为,需深入探究怎样将长征精神与石油精神结合起来,助力白玉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35岁的马尚尚早生华发,他经常大把吃药,以防缺氧对身体造成不可逆损伤。“我还好,还有干部派驻到海拔更高、条件更艰苦的地方,比如西藏尼玛,我们经常交流经验。”
马尚尚只是一个缩影。自承担国家帮扶任务以来,中国海油累计派出挂职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75人。
他们共同折射出的,是中国海油坚守使命、竭诚奉献的责任担当。中国海油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海洋环保、社会公益等方面认真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截至2025年6月,累计投入公益慈善资金超34亿元,其中乡村振兴领域14.6亿元,对口帮扶的7个县市提前实现脱贫摘帽。公司连续8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获得最高等级“好”的评价,6次荣获公益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
这也就象征着,不止白玉,更多“吉祥盛德”之地正在被稳稳托举。
责任编辑:闫弘旭